
岩脚韵味
文/杜吉红
2016年6月25日早上八点,我们一行人到达了岩脚古镇。这是我32年来第二次踏上岩脚这片土地。本地的朋友告诉我,古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曾作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商品贸易的驿站,故有“小荆州”之称。
从古色古香的大门放眼望去,青石铺就的巷道里,略别于传统徽式风格青砖红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飞檐翘丽的徽派小楼、一盏盏象征着幸福与美满的红灯笼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看起来自然大方,却又多了些古朴典雅的韵味。我注视着这一栋栋带着灵魂的建筑,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它们的每一个灵魂,都在诉说着自己千百年的经历:她曾晃晃悠悠地为古蜀郡扮演着沟通夜郎与南下番禹的重要角色;640年前,她因茶马古道在此设驿站而成为场镇。她不仅是川盐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古代贵州中商业繁华、徽派文化积淀浓郁、手工业发达的重镇……
中午在朋友家吃饭。拗不过朋友的母亲,老人家硬要送我们一些岩脚的特产。吃完饭,随朋友去了后院,看着她正将擀制好的手工面装进塑料口袋。见我们过来,笑呵呵地说道:“这是她亲手擀的,我们难得来一趟,顺便带点回去尝尝,以后想吃了再回来拿。”见她吃力地拎着六七个袋子,我和朋友慌忙给她接了过来。
提着这沉甸甸的厚礼,感受着岩脚人对于面的那份衷情——一戳、一揉、一和、一拉、一切,岩脚悠久的历史、岩脚人儿时的记忆及对未来的期许,似乎便在这一把把手工面里。一碗热腾腾的面,上面撒上些许的葱花、蒜沫,再加上适量的油、食盐、辣椒……生活便有了韵味。
岩脚面、岩脚醋、岩脚臭豆腐、岩脚凉粉、岩脚糯米酒……每一样,都让人念念不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仅造就了岩脚的“奇谭”、“怪泉”,造就了蜿蜒清澈的廻龙溪,也造就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岩脚儿女。
从巷道出来,我的记忆仍停在儿时的背街小巷里,停在外婆家门外渐行渐远的吆喝声中。卖“岩脚面”的师傅,用板车拉了一车的面条边走边吆喝着叫卖;卖“窝丝糖”的男子抬着一簸箕的窝丝糖在人多的地方等老人或小孩来买。那时候两斤半的小麦便可换上一整斤的岩脚面,三斤半的玉米就可以换一斤的“窝丝糖”。天热了,还可以花上两毛钱,在街边的凉粉摊上吃上一碗风味地道、清凉爽口的岩脚凉粉……
从回忆中走出,我随岩脚的朋友到达了廻龙溪温泉景区。位于太和村和岩脚村间的温泉景区,不仅设施完善,更是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深深烙印出自己鲜明的历史与文化印记。
“山为骨,水为脉”。清澈碧绿的廻龙溪、杨柳依依的风雨桥、蜿蜒曲折的观光步道、灵动的回廊楼台……站在太和广场,我思绪万千。当视线重回广场,台上出现了一位位手提竹篮的苗家女子,篮子里盛满了刚采摘的瓮岱杨梅。木长角盘扎着发髻的苗家姑娘,浅笑盈盈地提着红实的珍果,热情地款待来自远方的宾朋。
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岩脚为我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画卷,更是岩脚人勤劳、淳朴和热诚的乡土人情!
作者简介:
杜吉红,笔名凡风、杜骏哲。毕节市作家协会、六枝特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文章:散文诗《牂牁,夜郎》、《竹子花开》、《望山湖》;微型诗《微型诗十首》、桃花源组诗《醉别方竹亭》、教师节诗歌《方寸之间,韶华倾负》等。诗歌《哀悼汶川,感恩前线救援战士》曾获2008年军事类征文一等奖,2013年作词编曲《梦在路上》评选为六枝特区第九中学校歌。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多次荣获贵州省六枝特区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9+3”计划工作、“六盘水市教育招生工作”先进个人,多次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各类征文比赛荣获一、二、三等奖,2016年被评为六枝特区第四协作区教坛新星并荣获一等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