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故乡(组章)
文/陈学敏
那河
穿越多少岁月的风雨云烟,历经多少双手的艰辛劳累,故乡的那条小河旧貌换新颜。
它少了些许蛇行曲折,少了些许淤泥沉沙,少了些许漩涡湍急,多了水上闸口,多了过往桥梁,多了石砌河坡。
小河跟随时代在变迁,可不变的是流水荡漾。许是生性勤恳,许是听闻召唤,许是背负使命,小河义无反顾,慷慨惠赠,从不吝啬自己的付出。它是一轴流动的布匹,它是一串跳跃的音符,它是一首昂扬奋进的歌。
小河还是故乡人的期盼和福音。多少年来,她以它的柔情蜜意,润泽岸边田间稻稷扬花抽穗,润泽菜蔬瓜果溢彩流芳,润泽偌大池塘蛙鸣鱼跃,让丰收的喜讯化作糖浆,浸满乡民的心田。
小河,故乡的那条小河,难道不正是故乡人勇往直前和乐于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那井
我的家乡有一口井,井深水冽,离村庄不远处。它曾是村民的希望。村民的一日三餐、沐浴浣衣,牲口的喂养,以至瓜菜的浇淋,都有求于它,它也就成了默默无闻的功臣。
曾几何时,村民的门前屋旁,纷纷打上了深层的手摇井。随着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乡亲们便与昔日的老井说“拜拜”了。老井成了被冷落的对象,可它初衷不改,不甘寂寞,仍然默默地奉献它的清纯。
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由于无人照管,年久失修,暴雨连同冲走的泥土几乎将老井掩埋。它俨然成了一口枯井。往日的娇容不在,往日的魅力不在,往日的风光不在。她死了吗?难道昔日的功臣本该遭此厄运?
我怀念那一口井,并不是抱残守旧,不懂舍弃,而是忘不了她曾经给予的恩泽。
那树
故乡的那棵古榕树,兴许是一个迷。在我的先辈搬来之前,它已生长在那里,无人知晓它的年龄。如今,硕大的主干,繁茂的枝叶,长条的气根,昭示了它历经的沧桑岁月,昭示了它呈现的蓬勃生机,昭示了它不老的生命年轮。
古榕树,也是故乡的一道不曾褪色的风景。一年四季,它常常在风中挺立,在雨中洗礼,在旱中争强。无论酷暑施威,还是寒气逼人,它的枝头总是春意盎然,勃勃生机。它像一把巨伞,注一潭诱人的清凉。它曾是鸟儿娱乐的天堂,是乡民纳凉的胜地,是顽童掏鸟窝的所在。
古榕树,还是故乡历史的见证者。它目睹了家乡的落霞流萤,目睹了家乡的人事变迁,目睹了家乡的荣辱兴衰,目睹了乡亲们正一步步地走向小康生活的富强梦。
古榕树,更是一位面善的历史老人,守候着一个千年不变的承诺。
作者简介:
陈学敏,海南临高县人,大学毕业,中学语文教师,现在临高县红华中学任教。自从事文学创作以来,除用真名外,还用陈捷、晓敏、莫一剑等笔名在《海南日报》《惠州日报》《当代诗人》《特区时报》《海南教育》《农垦工人》《海南农垦报》《大特区下一代》《云南教育报》等省内外多家报刊、电台发表诗、散文诗、散文若干首(篇)。得过诗奖,有诗入编各种选本。著有抒情诗集《播种希望》,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系海南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海南诗社会员、临高县作家协会会员、红华诗词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