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〇六)
前文说到,中国国民革命军第5军在入缅作战时为了掩护英军撤退,该军的第200师不得不与日军第55和56两个号称最精锐的山地丛林师团的4万多凶悍的优势兵力苦战。
抗战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中向日本宣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建立。蒋介石任盟军远东中国战区总司令。
1942年初,日军趁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大胜声势,横扫东南亚。兵锋所指,各国望风而降。印太大地在日军骄兵悍将的铁蹄下颤抖,富饶的东南亚成了大日本帝国的囊中之物。
此时的日军大本营已经将占领中国进而大举北上进图欧洲的亚洲战略改成了全面南下先取东南亚然后再图南亚非洲与英美争霸的全球战略。
他们攻占新、马、泰和越南菲律宾之后,迅速转向缅甸,意图获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物质之后再切断英美等国向中国输送武器装备的补给线,然后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为了实施这一企图,他们将最精锐的55、56、18和33四个师团共计6万余兵力派往缅甸,将缅甸的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足万人的英军打得望风而靡,溃不成军。

由于日军占领了缅甸,就形成了对中国从北、东、南的三面包围。
西部的自横断山脉至喜马拉雅山脉至阿尔泰山脉虽说是天然的屏障,阻断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却也是中国人自己也无法逾越的天险,也无法为中国人提供帮助。
此刻的中国,除了通过缅甸到达印度的滇缅公路,所有的陆海空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全部被日军切断了。而唯一使中国与境外联系的滇缅公路就像一根为垂死病人输血输氧的脆弱管线,岌岌可危地孤悬海外。
为了盟军(主要是英军)在东南亚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中国能够保住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中国必须在全国各个抗日战场全面吃紧的艰难情况下再组建一支远赴缅印的远征军。

根据英国方面的请求和《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成了以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为主体的、以罗卓英为总司令的共计10万人马的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
远征军于1942年2月中旬正式入缅作战。具体由罗卓英、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2月25日,蒋介石亲自下令,第5军、第6军由杜聿明统一指挥。
然而,由于指挥权属及程序的问题还有与友军协调等问题,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
谁都知道,自古打仗只能令出一人,如果令出多门,那势必只能打乱仗。初出国门的中国远征军偏偏犯了这个兵家之大忌。
空降缅甸的史迪威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他要独揽大权,而作为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蒋介石又偏偏没有明确在史迪威和远征军司令部之间最后应该听谁的。结果就造成了指挥混乱。
还有,在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有效地协同配合过。一开始英国佬怕中国出兵侵害了他们在缅甸的利益,迟迟不让远征军出境。
后来仰光告急,又要求中国立刻出兵。结果造成中国远征军仓促接敌,陷入被动。

卑鄙的英国人一开始就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要求中国出兵仅仅是掩护他们安全撤退,并不打算真正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
开战仅三个月,英军就打算放弃缅甸而撤向印度,只是要求中国军队接替他们的防线。
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不顾已经协同好的作战计划,经常在不通知我方的情况下就私自放弃了阵地,使我军顿陷腹背受敌的极其被动的境地。

如著名的同古保卫战(又称冬瓜战役),我200师正在正面与日军苦战,而负责西线侧翼的英军装甲部队被日军一个冲锋就打垮了。日军缴获了大量坦克装甲车以及火炮等重武器,反过来就用这些重武器从侧面进攻中国军队。
英军驻马圭机场的飞机也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60余架作战飞机全部被日军飞机击毁击伤在地面,使日军轻而易举就获得了整个战场的制空权。而我军只能在敌军飞机和地面炮火的狂轰滥炸下殊死拼杀。
戴安澜的第200师在艰苦卓绝的同古保卫战中整整苦战了12天,扛住了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疯狂进攻,打死了5000多日军,取得了重大的战果。然而200师的官兵也伤亡惨重,付出了二千多指战员宝贵的生命。

日军见同古城久攻不下,恼羞成怒,又调来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大有将我200师一口吃掉的架势。
此时的戴安澜,向重庆的军委会发去了两封电报,以示杀身成仁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第5军军长兼一路军副总司令的杜聿明心急火燎,经请示军委会之后急令200师全线撤退。
然而,作为中国远征军实际最高指挥的史迪威将军却严令200师不得撤退,哪怕是战至最后的一兵一卒也要与阵地共存亡。
杜聿明火了,好你个洋大人,你这是要拿人家的命来赌你的宝呀。他当场就表示抗命并给戴安澜下达了撤退的指令,并命令廖耀湘率新22师火速救援掩护200师撤退。
当十万中国远征军撤向中缅、印缅边境的时候,又遭到日军一路追击和偷袭,损失惨重。
在分两路撤向滇西和印度,艰难越过充满瘴气野兽的时候,身负重伤的戴安澜将军终于没有挺过去,在蛮荒的山里牺牲殉国。
第5军42000将士回到国内只剩下21000人。
十万中国远征军安全抵达国内和印度的不足四万人。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