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绽放又逢春
文/张浩洪
阳春三月,和风荡漾,随着气温的步步升高,果园中的棵棵桃树吐蕊开花,一片白色。前来观光的如织游人,吟吟笑语,满面春风,不时穿行于花丛之中,与盘旋于枝头花蕊间的蜜蜂,相映成辉,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如此繁华盛景,历来的文人墨客,多有吟诗作画,留下诸多的绝妙佳作。
给笔者留下印象较深的是,唐朝诗人周朴的一首《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作者用短短的四句诗歌,非常形象的写出了在初春天气转暖之时,桃花在其它花卉尚未绽开之时,捷足先登,争相开放,引得那些靓男俊女,走出家门争相观看。然而,在余兴未尽之时,一阵风吹过后,片片花瓣纷纷落下,将树下的青青碧草点缀的更加妖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观赏能力十分了得,里面的“暖先开”,明晰的道出了桃花在春天抢了花卉开放的头筹;第二句的“谁人不看来”,衬托出有了这样的美景,人人都想前来浏览观赏;第三句里的“风吹落”,点出了荡漾的春风刮来之时,将桃花无情的吹落,这里既写出了时令的必然性,又暗射出人们怜花、惜花的细腻心情;最后一句的“点莓苔”,是片片桃花落地的真实写照。说到这里,我们不妨闭目思想一下,风吹过,已经转成粉红色的花瓣,纷纷扬扬的落在树下的草莓、青草之上,实在是一番诱人的美景。
如果说诗人周朴的《桃花》诗,读了令人心旷神怡,那么,诗圣杜甫的一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在描述桃花方面,更是让人耳目一新。“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从字义上来讲,作者在一江水岸边,沐浴着微风下的暖暖春阳,抬头看到了一处花团锦簇的桃园,深红浅红的桃花格外可爱。这是典型的一篇写景佳作,更是非常细腻的对春季桃花盛开的独特描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大自然的百般妩媚使得诗人诗兴大发。然而,诗圣在写这首诗歌时,还有着一番借景抒情的含义。本诗作于唐上元二年(761),漂泊多年的杜甫,此时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下来。但是,他已年逾半百,略显老迈,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触景生情,不由得生发出抑郁不住的悲伤情调。所以,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在遣愁散闷自己的情绪。作者不愧为诗圣,他以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立体画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静有动,静动结合,二者相映成辉,给人一幅壮美靓丽的感受。尤以诗人在写寻春方面,更是惟妙惟肖。风和日丽,春光怡人,在暖阳照射下,不觉产生了春困,但诗人并未回屋懒睡,而是倚微风,寄雅怀。简单的一个“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还有那“桃花一簇开”,并无主人看,如果不是诗人来到,“可爱深红爱浅红”的绚丽桃花,岂不白白开放?这里的两个“爱”字,两个“红”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趣味,而且由己及人,既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又强化了眼前的美感。
话说至此,言犹未尽,赞赏桃花的诗歌,恐怕没有谁能与唐代另一个诗人崔护相比较了。他的那首《题城南庄》,至今仍使人们耳熟能详、动人心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记述才子佳人的爱情的诗篇。大意是唐代书生崔护,在桃花盛开的春天,去到国都长安应试,路过城南村庄时,到一个开满桃花的庭院讨水喝。此时出来一个妙龄少女,端出水来,崔护伸手接过,二人四目对视,一见钟情。但因素不相识,少女没有言语,返身而归。崔护从此切记在心,第二年春天又从此过,但见院里桃花依旧盛开,可门庭紧闭,无人应声。崔护百感交集,非常怅惘,随手掏出墨笔,在门扉上写下了这四句千古绝唱。数日,他又来此探望,得知外出归家的少女看到这首诗后,百般思念,郁郁而终。崔护听后,悲痛万分,进屋抚尸大恸,不意间将死去多日的少女哭活,死而复生,嗣后二人喜结连理,终成夫妻。此事借助一首吟咏桃花盛开的诗篇,成就了一桩人间美事,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但就诗人的描写来说,更具浪漫多姿。前一个“人面”,搭上一个桃花衬托,形容少女的美丽;后一个“人面”,则是说美丽的人儿不知去向,引起作者的无限惆怅。前一个“桃花”,道出了向阳绽开的迎春花朵,娇艳动人;后一个“桃花”,比前一个愈加浓重宜人。尤以那个“笑”字,更是回肠荡气,动人心魄。从这里来看,这首短诗之所以长盛不衰,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前所述,俱是诗人们对桃花盛开的描绘,而下面这首,则是对桃花衰落的写生。仍是唐代的另个诗人王建,用一首《宫词》,写出深宫中的宫女对花落惨景的惆怅之情:“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诗人在这里写了盛开的桃花,在夜间一阵春风吹拂下,片片花瓣落在树下的景象。头一句的“觅残红”,形象的写出了落在桃树下的花瓣,第二句的两个“一片”,则是道出了风吹后花瓣纷飞情景。而第三句又是说明了桃树花落,是历史赋予它的自然使命,目的就是为了“结子”长桃。第四句完全是纠正了人们错怪“五更”风吹花落的现象。从历来的诗作来看,每首诗歌的诞生,都离不开当年的时代背景。王建的这首《宫词》,也是这样。他借皇宫中宫女仰望桃花开卸的情景,以诗歌替她们发出不平的嗟叹,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使得宫女们产生怜惜和怨恨。这种沦落之感,映射出自己的命运与眼前的桃花情景等同;又因桃花的凋谢自然结出甘美的果实,生发出了一种羡艳和妒嫉。所以说,这既是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诗作,又是一首以情写景的妙文。这些,均属诗人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张浩洪,河北省滦南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