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五里桥散记
文/马永欢
大理,全国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让全国游客慕名而来,我也来了,我乘坐下关到大理的公交车,两块钱,划算,也舒畅。时值倒春寒,窗外春雨缠缠绵绵,但窗内的我,春潮澎湃。大理,我来过无数次,但这一次却别有风味。
车到大理五里桥站点,我下车,雨也停。五里桥是一个回族村,大约三百多户,距离大理古城文献楼不远,目光可及,近在咫尺,公路之隔。我来五里桥是因为侄儿子结婚,2017年2月22日举行结婚庆典,我却提前21日下午到达。我除了参加婚典,有一个目的就是了解大理五里桥回族村的婚俗。五里桥回族村与我们永平的回族村都是回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回族文化上却大同小异,而我又是一个执着研究书写回族文化的作家。
侄儿子家我来过,也好找,苍山下、公路边,“山水云合”客栈。我肩挎书包,手拿一把雨伞,独自走进热热闹闹的客栈。
庭院,有好多本村回族妇女在忙绿着,她们头戴各色漂亮的盖头。盖头标志着她们是大理穆斯林。我走进客厅,坐着喝茶,仿佛家里人一般,亲戚嘛,应该如此。几个小孩看电视,玩手机,快乐无限。在厨房里的侄儿子晓涛看见我,赶紧来陪我,泡茶。他今天一脸的高兴,因为要当新郎。而新娘是回族,辽宁人,大学毕业,在成都某一中学当英语教师,千里姻缘一线牵,她马上就要嫁到大理五里桥了。他俩是在广东打工时认识的。晓涛,经文学校毕业,阿訇,几年前到广东打工,锻炼,开阔眼界,回家后当老板,家里开了一个宾馆,生意红红火火,还搞旅游运输。他的大姐晓艳已经嫁人,他的父亲帮人家开客车,大理至昆明,收入不菲,他的母亲在家忙出忙进。一家三口,过的甜甜蜜蜜,所以他说这个媳妇并不困难。一个农民家庭,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不错了。听说,这个回族村是很有钱的,勤劳致富,开宾馆,开饭店,搞旅游运输。
我把目光投向忙绿的妇女群中,看她们在塑料棚下的忙绿。这种忙碌与永平龙门卜马回族村是相似的,婚宴前的准备,人不多,只是帮忙人,帮忙人各就各位,没有悠闲的人。有的在切牛肉,有的煮饭,有的捡菜,有的煎乳扇,有的烧水,还有的是做其他的事。埋头做事,井然有序。我最感兴趣的是她们煎乳扇,一个妇女站着弯腰熟练的切乳扇,不需要用尺子丈量,一刀切下去,一是整齐二是长短一致,大小一样,没有参差不齐,客人吃乳扇是要求平等的,平等是回族追寻的最高理念。我凝视,我赞美,晓涛说,“这是大厨的”。哦,我开眼看大厨,游刃有余。一个妇女坐着煎乳扇,边煎边吹牛,目光不在油锅里的乳扇上,但煎出来的乳扇却非常的漂亮,既大又酥还金黄,这就是大厨的优秀作品。煎好的乳扇,放在大塑料桶里,一桶一桶的,看着,令人垂涎欲滴。我探寻其中的奥秘,晓涛说,“乳扇要好,要真,你看我家买的乳扇金黄,油光发亮,二是煎乳扇的清油是纯菜籽油,三是火候,先让清油沸腾然后降温,一片一片的煎,慢慢的煎,不急。煎时用筷子轻轻地卷一下,就成了好看的造型,圆筒乳扇。”乳扇,在大理,在婚宴中是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也是传统的一道美食。
看后,我邀约大舅爷张明昭和晓勇的父亲,到清真美食一条街走走。这条街,是一条名街,今年春节期间,北京的《民族文学》期刊编辑石彦伟到此采访,还品尝大理五里桥的回族风味小吃呢,赞叹不已。这条街,起于村口公路边,终于苍山脚下,自东向西,由低向高,宽敞而平整的街道,其实是一条车道,通向大理大学。车道两边是“一字”型的既长又笔直的花坛,有草有树有电杆,与其并排的,有非机械路,还有人行道,人行道两边都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商铺,有的开门,有的关门,我走进马庆鸿民族艺术店铺,我与他是文学艺术上的朋友,今天相见,格外亲切,他把《古兰经》刻在大理石板上的消息传播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今天我来一定要拜访马老师,并亲眼目睹他的不凡杰作。他正专注地用电笔镌刻,见我,放下电笔热情的招呼,并把刻好的大理石碑经文展示给我欣赏,一块块的正方形作品,我仔细欣赏,赞叹不已。我说,“马老师,把《古兰经》刻在石板上,在大理,你是第一人!”他高兴的说:“不仅在大理,而且在中国,也是第一人。”我情不自禁地说:“你的用途?”他说:“不是卖,而是收藏,只刻了一半。有一天,一个新疆的回族朋友进店要买一块,他出价两千元,我不卖。”手工石刻《古兰经》,仿佛是他一生一世的绚丽梦想,他今年五十多岁。
清真美食一条街,树立的门牌坊,绿色,大方,端庄,气势恢宏,令我叹为观止,激情拍摄,铭记于心。我们三个且行且观,特别是我第一次领略,他俩仿佛是我的导游。饭店店铺,有的热热闹闹,有的冷冷清清,大舅爷说,“前几年,公款消费盛行时,这条街停满了车,饭店挤满了人,家家户户赚了一大笔钱。现在,没有了公款消费,进店吃饭的人不多了。”哦,此一时彼一时,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真美食一条街的繁华,仿佛成为一种最难忘的记忆。
我们游走了一半街道,转向“山水间”别墅区,别墅区是欧式洋房,独立成院,高档豪华,有假山有树林,有大理石有奇花异草,有潺潺流水有曲径通幽。我们踏着曲径通幽,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想入非非。我问,“居住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富豪之人,是哪些人?”晓勇的父亲回答,“两部分人,一是省外有钱的人,二是大理有钱的人。”我说,“当时,买一院多少钱?”他说,“大概四百万左右,后来房价上涨,价位更高。”我沉思,思量,如果像我们拿工资吃饭的人,要买这里的别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农民身份的他说,“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月的管理费就是一千多块,如果给我一院,我都不敢要,交不起这么多钱。”贫富悬殊,犹如天与地,相差甚远,我真真切切的感知。不过,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幸福。“山水间”别墅区占地面积较大,我们只是随便一游,我的感觉宛若刘姥姥进大观园,所目睹的,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贵重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将收获颇丰:崭新的别墅群,是时代的辉煌,是苍山洱海间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之前,是无人问津的一片片荒地,今夕巨变,令人赞不绝口。
吃饭,帮忙人吃的菜饭,还是丰盛的,九碗。九碗,寓意五里桥的回族,在国强民富的伟大时代里,物质生活,幸福生活,长长久久。我看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蒸,说,“蒸蒸日上”,我身边的一个回族同胞说,“必须的”,我露出微笑。看菜吃饭,还有牛肉凉片、大白豆、黄焖鸡、鸡肉凉片、牛肉酥肉、清炖素藕、木耳鸡肉、煎鱼,还有一小盆清汤、一大盆米饭、一人一杯茶水,一人一个不大不小的白色食品袋。我好奇地拍照后,一桌八个人开饭。吃饭,不说话,要的是速度,如果我说话,就吃不饱,因为不说话的人已经吃饱。这吃饭的经验,我在永平回族宴席上已经够丰富的了,在我的散文篇章中有所提及,但今天的吃饭景象,令我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吃饭的速度是惊人的,很快,体现了这个回族村的风格。边吃饭边把碗里的菜夹到自己的塑料袋里,比如牛肉凉片、鸡肉凉片等,自己夹,不夹给别人,这就是自己打包,打包习俗传承久远,世世代代。这样的打包,与我们永平的回族打包,大同小异,寓意一样,形式不同,这叫“十里不同天”,在哪一座山就唱哪一支山歌。
晓涛结婚典礼准备就绪,与新房相连的客厅,装饰一新,有高档的沙发、石桌,有高档的电视机,及时尚华丽的背景墙,有时尚的灯盏,还有侧面白色墙体上贴挂着多姿多彩的恋爱照片。我想,一个农民的家庭能够有这样的客厅,不错了,幸福了。庭院,两道铁大门贴上了红彤彤的喜字,生发了喜庆的氛围。围墙墙壁上挂着的好多个土花盆,花开了,百花争艳。雨棚下悬挂的红灯笼,不仅辉映着庭院,而且辉映着帮忙人的笑脸。
下午一点时分,婚庆仪式拉开序幕。新娘寄在村里的亲戚家,为了举行仪式。我随行拍摄,也是为了了解婚俗。新郎新娘焕然一新,漫步在前,后面是送亲人、阿訇,队伍喜气洋洋的穿街走巷。新郎,着装西服、头戴回族的圆帽,胸前佩戴红色“新郎”礼花;新娘,一袭白色长裙,头戴白色盖头,右手拿着一束红色玫瑰。与时俱进的婚礼,却彰显着独特的伊斯兰文化风格。队伍行进到大门,停一停,举行“叫邦格”的仪式。这仪式,传承久远,生生不息。新郎新娘进新房(洞房),喝喜茶,场面够热闹的,送亲的女人,挤满新房用手机拍照观看新郎新娘如何喝喜茶,两杯苦茶两杯甜茶,寓意先苦后甜。这喜庆的场面,我第一次看见,因为我们永平的回族婚庆虽然有这一情节,但没有其他人参与,只有一个回族妇女给新郎新娘倒喜茶,新郎新娘喝喜茶。这就是五里桥婚庆的地域性,独特性,民族文化性。“喜茶”后,在另外一个客厅里,隆重举行“念喜经”仪式。新郎新娘端坐在长凳上,面向挂着经文的“忠堂”,面向长辈,面向“念喜经”的阿訇,一桌之隔。桌子的两边都坐着阿訇,新郎新娘背后挤满了“听众”,多数是送亲人,坐着、站着,倾听阿訇对新郎新娘的谆谆教导,殷殷期望。我拍摄,我记录喜庆的瞬间。
这一仪式结束便是吃饭,喜宴上演。吃饭前,我吃了两杯糖茶,有核桃仁屑,深刻感受婚俗的甜甜蜜蜜。吃饭了,八个客人围成一桌,矮桌子,矮板凳,木桌上摆放着十大碗,我好奇的数一数,红烧牛肉、凉油粉、牛肉粉蒸、鸡肉凉片、牛肉凉片、黄焖鸡肉、清炖素藕、牛肉酥肉、牛肉粑粑、乳扇,够丰富的了。还有清汤、米饭、茶水。菜饭上好,人坐满,于是开吃,随意的吃,喜欢的吃,吃是婚庆的中心环节。
我右边是一个丽江白族妇女,他的儿子是晓涛的好朋友,她不吃牛肉,只吃鸡肉,我好奇怪。回族的“打包”习俗她不懂,她吃了鸡肉把鸡骨头放在“打包”的食品袋上,其他人把属于自己的肉片、乳扇等放入“包”里。我不好提醒,因为这里不是“教授的课堂”,只有自己揣摩,感悟了。他问我左边的一个中年男人,“你是白族?”他说,“是的,白族,白族里的回族。”因为大家都在加紧吃饭,不好细说,但他的回答我一清二楚。我的昆明一个文友曾经写了一篇散文《初探大理北头回回》,发表在《永平回族》会刊,因为我是主编,所以知晓大理“白回”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白回意为白族中的回族,这是从居住角度讲的。他是大理五里桥的回族,而这个回族村自古以来,就生存在白族周围里,生存在民族团结的苍山洱海间。因此,在岁月轮回中,白族优秀文化感染着回族,比如建筑、穿衣、说话,但这里的回族都始终保持着自己主体的文化元素,特别是伊斯兰文化,并且把伊斯兰文化本土化。这个白族客人看着几桌客,问,“人不多”,我说,“慢慢来”。诗意的回答,缘于我的了解,这个村的婚俗,待客从下午两点开始,客人零零落落地来,来了就坐,每一桌坐满八个人,就上菜,就开始吃,所以摆放的桌子不多。待客的高峰期是五点,客待到六点。
我了解,这个村待客是需要请的,一家一户的请,帮忙人也是需要请的,这是“村规民约”,这是礼俗,这是世袭。请了,客人到时会来,来帮忙,来做客,喜喜欢欢、热热闹闹祝贺结婚庆典。
作者简介:
马永欢,男,回族,供职永平职中。云南省作协会员、《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上海文艺》杂志签约作家、菏泽《青年作家》签约作家、《回族文学》专栏作家。2005年发表作品,在《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学》等报刊发表1000多篇,出版六部散文选集。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