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神造乡村中国说
人造的城市,神造的乡村。一个通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自古亦然。
从八千年洪荒走来,农耕的血缘公社,托举图腾的篝火,集体缔造了传神的中国。超越自然的驰骋想象力,实践结晶的创造力,共同战胜灾害的凝聚力,延绵着中华文明的活水,穿越时空,澎湃在中华大地。江汉朝宗从不间断地浩荡着两河流域的文明。唯一存世的华夏现象。
神秀中国,赋予了超越自然的精神力量。多神的世界,中国基因的塑造,本土的气候,钟灵毓秀,催生出了林海茫茫的烟树。中国自然神横空出世,享受着耕耘的香火,祭祀的顶礼膜拜。
当我们走进传统节日的时候,感受的是城乡不一样的氛围,天壤之别的风俗民情,热烈与冷漠的鲜明比照。感叹之余,中国文化在乡村,找到了根扎在田野的生机,灵魂的归宿,最终的皈依,这就是认知的飞跃。
从冰河世纪起步,长途跋涉,跨入新石器时代,烙印在辽东牛河梁、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仰韶、龙山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河姆渡、石家河。
巫风傩习的洪荒,诸神应运而生在原始聚落的世界,收录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中。《山海经》的创世神,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缩影。
走进奴隶社会的殷商,农耕文明进入到一个新世纪,农作气候节令谚语流传,祭天酬神卜卦占星甲骨,记录着大典庄严肃穆,各种神祇滥殇乡村。
神赋予了周礼的秩序,春秋战国时代,冥冥中诸神的上下关系。封神演义是人间活动风起云涌的翻版。不论是中原,还是南方,递次在二十四农时节令的运作上。后起之秀楚、吴、越的民间酬神活动风生水起,带有南方色彩的风俗,淋漓尽致到了如醉如痴。
二千多年前,封建社会不期而至。华夏大地的沃土,到了秦汉时期,专业化、对口化的神衹如约而至,以适应农耕帝国的山神、水神、龙神、土地神、谷神、花神、牛神、蛙神纷纷降临,担任主管自然生态的职能主责,相应的社火沸腾起来。
如黄土高原的积累,岁月长河流淌着民间口头文学的神话故事传说,创作了鸿篇巨构。神赋予生活在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老百姓的灵感,流水线上的非遗文化堆山汇海,如数家珍地珠玑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这几大节日的浓郁,让人品味文化魅力的乡村。尤其是元宵节、端午节的集体活动,那是神造乡村社会的动员力量。
元宵节、端午节,城里人都到乡村去,神造乡村的召唤,磁场引力在告诉人们:灵魂栖息在何处?
村落自发排练的好戏连台,年复一年照旧如期上演。火热的重头折子秩序井然在一年万象更新的春节年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元宵上庙。酬神祭天社火,在山道田埂上的舞龙舞狮队伍,预兆着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伊始。
浓郁的民俗风情跳狮子、踩高跷、蚌蚌精、釆莲船、老汉推车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搞笑,让人捧腹不已!
榴花似火的五月端阳,人们釆集的菖蒲、艾蒿掛在门前,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居在江河湖泽的村庄,应节组织开展龙舟比赛,水面上千帆竞逐,岸边齐呼加油!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那种互动,诠释着龙王邀请爱国诗人屈原的盛大场面。
在农村,春节是一次归根的大团圆,亲情交流的盛会。宗法社会的按字辈朝香拜祖,祠堂承载着血脉亲疏的分明。叔伯亲房的轮流接客摆宴,娘亲舅大的座次安排,毕躬礼仪的潜移默化。拜年的络绎不绝不过十五,六亲一直在路上。
对永别人世亲人的缅怀,除传统节日在家点烛烧纸叩头祭奠,每年生忌日都不忘纪念外,更有清明、中元上坟习俗,时间不过午时的潜规。祈祷阴阳对接,作揖喃喃低语叮嘱,保佑人曹的后裔,一份殷切,我从何处来?永远的寄托,血脉相连的流淌。
婚丧嫁娶习俗,礼仪潜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可僭越的底线思维,看不见的风俗民情,十里不同俗的因循,神的规定,没有人能敢跨雷池半步。
接亲抬轿时间的界定、铺床人的家庭完整、子女齐全都有明确的默契。婚宴列座娘舅、自家叔伯位置的上下左右,敬酒出场的先后顺序,天衣无缝,丝毫不差。
自从逝者离开人世那一刻,紧锣密鼓,立马开始了礼仪的流程。一个不出五服的治丧班子立即进入运作。八大金刚应声而来。打地铺、烧落气纸、点照路灯、披麻戴孝按辈分亲疏的尺度,如例笃行。送逝者上山,骑棺必须是逝者十岁的男孙,都无一例外、毫无疑问的进行。
称呼更是一门学问。不同于城市五湖四海陌生社会,按年龄审裁确定。乡村是一个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有的辈长、有的年长,年长尊从辈长。大房与幺房几代人的时差距离,幺房的辈份占长。七十岁的碰上二十岁的称爷爷都很普遍。
尊重晚辈,改变称呼,则是神造乡村中国的智慧。八十岁的祖母辈老太婆,称呼二十岁孙辈青年男女为“哥、姐”,一是代表孙子,二是亲切套近。同样,年龄小于自己的祖父、叔叔父辈称呼年龄大的孙、侄辈为“哥”,不仅仅是教养素质,更是传统礼仪的延绪。
古代读书人毕恭毕敬地称自己的学生为“先生”,同窗好友同仁,年龄小于自己,见面作揖称兄。
台湾著名学者胡秋原先生与我通信,年龄相差39岁,称“安兴兄”,就是神造乡村中国的流风遗韵。
还是童年的我,祖母经常告诫我:我家的田种得低,坡子低,千万不能犯上啊!当时不解。发生在我身边的时候时候,一位弟弟,自以为年长,称呼年龄轻的嫂子为“小某”,缺了传统文化的一课啊!
商业化的城市,读不懂神造乡村的深邃内涵,也不可能出现乡村的文化现象。社区的春节,路上鲜有人迹,冷冷清清。当你走走进乡村时时候,却是另一番气象。一个十几户的村落,却热火朝天聚集着亲缘,来往的六戚,鞠躬作揖的祝福,碰杯的交响,鞭炮的欢鸣,袭人的亲情、乡情,拥抱着脉动的热烈跳动。
国史、方志、族谱三大文献,互补印证着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自欧阳修以来,小人物的动人事,传承着真善美的褒彰,一部血缘聚落的史记,补白国史方志的资治。家训家法规范儿孙的 成为,有违者如例伺候。我的曾担当执行家法的角色。
祠堂是家族文化的载体,协调家族内部关系、组织家族成员活动,扶贫济困、募捐办学的机构。重大年节日的朝香祭祖、酬神社火表演,实际上是基层自治机关的办公场所。
耕读传家,是神造乡村中国的灵魂。无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朝以来的科举,读书人的轨迹烙印,从田园出发。弦歌不辍,响彻在挑灯悬梁锥刺的奋斗漫漫长夜。
神造乡村中国,一直原汁原味保持在民国至毛泽东时期的红色中国。摧毁神造乡村,先富的鼓噪,大规模拆迁,乡村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钢铁森林。让农民脱离了土地,城市化的发展,普遍进城买房,乡村空壳化,有识之士呼吁,拯救神造乡村中国,保持农耕文明遗产,刻不容缓。
中华文化根在乡村。我从何处来?拔根铲土的一时痛快,毁灭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们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具竞争力的是什么?那就是神造乡村中国,那种断子绝孙的愚蠢事,千万干不得!
公元2023年1月21日(癸卯年正月初一)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