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X年2月26日
在团部招待所小食堂吃早餐时,遇到下部队检查工作的毛副司令和随行人员(作战处李处长和两个参谋),都是省军区机关的人,我也坐到这一桌。首长来了,早点格外丰富。毛副司令每天三餐都要小酌一杯的,茅台酒摆上了。随行参谋往杯子里倒满酒后,毛端着杯子,用他那含糊不清的嗓音说,你们谁喝自己闹(倒酒)。毛副司令人高马大,像座黑铁塔。粗糙的脸颊两边各有一个酒窝形状的疤痕,在他一双浓眉大眼的衬托下,一笑起来,很像一个憨憨的萌娃。据说,当司令大人喝得半醉之时,经不住手下的参谋干事起哄,要听战斗故事,他便憨笑着用指头戳戳脸上的“酒窝”,先说说这个怎么来的吧。这是解放前夕的衡宝战役中被敌人的一颗子弹打的。从这边进去,从那边出来,贯穿而过,打飞了半边舌头,从今往后,留下了说话不清的后遗症。
早餐后回到招待所,只见那辆三轮摩托停在门外,小王等我很久了。二话不说,提起背包,挎上手枪,坐进边舱。一路风驰电掣,沙尘飞扬,约五十公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梧桐山水电站管理所。
水管所在山腰新建了一幢三层的水泥楼房,小王把我送到后,因为部队有事,就急匆匆驾车离去。吴彪把我带到办公室坐下,没等我开口,他说,你这次来的任务和工作,县局已打了招呼。欢迎你莅临指导!本地是深山老林,条件不好,若有不周之处,请解放军同志多多体谅。寒喧过后,工作为重,吴彪派了一位姓廖的小青年送我上水库。
水库工作站在山顶,并不是很高,但我却爬得气喘吁吁,全身湿透。陪我的小青年却轻松自如,大气不喘一口。相比之下,我与他都是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我还是军人,体力如此,让我汗颜。只因久坐机关,缺乏锻炼呀!
水库工作站是大坝旁边的一座三层的木屋。我远远看见他们有三位中年汉子的人站在屋门前迎候了,小廖说,你看,他们在门口等你了。我心中一热,隐有一丝不安。我来此地,纯属打扰,没有贡献,只添麻烦。可他们却把我当贵客或者说当领导看待,让我怎不羞愧?在路上,小廖已大致对我介绍了水库的基本情况:木屋的一楼二楼办公和住宿,三楼是阁楼,放置杂物。站里只有三名员工:廖月桃(近59岁)、肖同志和刘同志的年龄分别是四十多至五十。进屋后,在交谈的口音中知道,他们这一带以客家方言为主,也夹杂着一些土白话。我讲的是普通话(当然不标准),我对他们的话语是半懂不懂,但大概意思是听得出的。我的话不知他们是否听得懂。我说话时,他们一脸庄重地看着我,不时点点头,似乎有些茫然,也有些拘谨,甚至有些恭敬。我看得出,他们是本分厚道的山里人,浑身透出纯朴与真诚。
时近中午了。廖月桃上楼收拾整理我的住室,肖、刘二位下米煮饭。我想帮忙,他们急忙说,不用不用,你刚到,累了,休息一下。这些事我们来做。既然这样,那就客随主便,我说,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那就有劳各位大叔了(从年龄来说,他三位当我的叔伯是够份了的)。
中午,吃的是野味,一只用柴火熏干的腊山兔,其味醇香酥脆,说是山珍也不为过。他们劝酒,我怕误事,不敢多喝。
下午,廖月桃老伯划小舟,陪我参观水库。一边游览,一边介绍情况。他既是修建水库的亲历者,又是恩上移民村的老土改积极分子,从他身上,让我看到深山乡民变迁的缩影。
晚上,请月桃老伯联系了几位知情人来水库木楼座谈。有吴彪所长、张礼(工程师)、邱建光(大队书记)等七位同志,都是参加过当年的指挥、规划和施工的经历者。先是由吴彪介绍基本情况:一、水库的建造年月(从何时启建,到何年结束);二、库容面积及大坝的土方、水泥等费用;三、动用民工共多少人次以及年龄、性别、阶级成分、个人出身等数据;四、淹没多少自然村?动迁多少村民?建了几个移民村?五、修建过程中,共伤亡多少人?吴彪说完后,我讲了调查采访的几个方面,请大家自由发言。一开始,气氛很热闹,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兴趣一来,当地的客家土话和白话全出来了。我听不懂,则忍不住插话说,请用普通话说好吗?要不,说慢点,让我听个大概意思。这么一打断他们的话头,结果是有些尴尬,出现静默。不到一个半小时,座谈会结束。他们回去有的还要走很远的山路。
月桃老伯说,累了一天了,你洗澡吧,灶上大壶里有热水。我心头一暖,连忙点头说,谢谢廖伯。
名为洗澡间,其实是在厨房外边搭建的一个简易板棚。里面有一个齐胸高的大木桶,墙角处有一个大水缸,缸上方是一条从墙外伸进来的竹简。这种竹简引水,常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竹竹相连,把泉水从山岩洞口引到需要灌溉和饮用的地方,也可直通到家中水缸内。热水是在厨房里烧好了的,自己根据需要再往木桶里兑水。
洗完澡,浑身清爽。上楼来,月桃伯他们都睡了。我的房间面朝水库,山风徐徐,蛙虫啾啾,月光下的湖水泛着银光,好一幅山水夜景图!
兴犹未尽,夜阑无眠。坐桌前,油灯下,翻开带来的一本唐诗集简,偶遇晚唐诗人李群玉(李身处晚唐王朝逐渐解体时代。他的诗歌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抒发了个人的不幸,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李群玉今存诗词260多首,以其广阔的体裁、丰富的内容,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千姿百态。)他的《引水行》,读之有感,录下: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谖。
诗中描述泉水被竹简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来,常有藤蔓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笼罩着烟雾似的水气。十里山行,竹简婉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作伴。此情此景,仙境也!
写到此,困意袭来,倦倦睡去……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