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帖作者:
康晓亮,笔名:康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协会员,栾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评语:
康晓亮这副临作书写比较干净,作品形式完整。可能作者临习书谱时间较短,也存在不少问题,问题有三:
①书写动作略有简化,尤其运笔的运动方式。
②在书写节奏,下笔力度,线条轻灵痛快中少了一些沉稳。
③字的错位与挪让法用的不是很多。
《书谱》的用笔以“爽利”见长,笔法精熟,不迟疑,信笔而书。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时,充分注意笔画的开头,确有“隽技刚断”之意,这恐怕是学习《书谱》的最为重要的地方。那么,如何提高书写点划笔锋的丰富性,重要的是书写中切入后行笔、停顿如何调回中锋。调锋目的即调回并保持中锋状态。起收笔时要写出用锋上的变化,要善用绞转,每一笔切入的角度、弧度,如果没有这种技巧上的变化、丰富就不足。而这是我们学习孙过庭很重要的一部分。否则,徒拟其形而不得其笔法,临之纵非徒劳,也无大益。
另外,这副临作笔画缺少提按,一笔之间粗细变化不足,很一些线条要么一粗到底、要么一细到底。这样的线条如同枯槁的肌肉,皮存肉不足,不够鲜活生动。字的大小粗细变化怎么做到自然?创作有主观能动性,做作在所难免,关键不要太明显。归根结底还是用笔问题。
临习《书谱》关键在于“势”。书谱用笔时的总体感觉是落笔“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承转换“取势”、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接“取势”。所以,这种“取势”的动作对临写《书谱》很是重要。我们所说的“取势”:一是笔画要有弹性,好多练习者书写的单个字和笔画是缺少弹性的,形成的笔画没有形成流动的生命力,死气沉沉。就单个字来说,不是在一种势态下的有机组合,自然的生发,而是机械的“装配”,尽管结构很好,但是,缺少相互制约的、不可缺少的神韵,在作品中,内在的韵味,一种气势,或作品所营造的一个氛围,就是“和而不同”,形散而神不散,要把不同的部分、单元统一在一个流动的“感觉”之中。二是由于“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应、组合、穿插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局部、单元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前提下相辅相成,没有“张力”的组合是涣散的,是没有神采的。实际这种“张力”与“弹性”有着相似的地方。这种落笔“取势”的感觉,在《书谱》中是随处可见。由于“取势”所造成的一种“惯性”动作,在这动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运笔”是独特的,其运笔的过程是微妙的“运指”和明显的“运腕”相结合的一整套连贯动作组成的。由于孙氏落笔较快,在调整笔尖后,其运行稍缓,而到收笔处又是以“取势”或“蓄势”的动作,并引向或跳跃到下一个笔画,这期间有抑扬顿挫的缓急动作,造成这个结果就有情绪的投入,也就是说,较快的“落笔”,是一种情绪化的切入,由此连带出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弹性”的用笔下的相互配合与照应,也即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是机械的摆布,而是跳跃式的、充满弹性的连接。可以说,书谱中的每个字是处在一种“动感”之中。
书谱中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学书法不能脱离古人,要临帖,继承其笔法、字形、格调,但不薄今人爱古人,要有所发展,写出个性。作为一种艺术,一定有其抒情性。最好的表达是字体与情感相契合。
点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