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小峨印象
文/孙诚
工作的缘故,结识了南小峨村,虽时间不长,但印象颇深。
南小峨村座落于即墨市温泉街道以北的丘陵沟壑地带,因小峨山而得名。唯一的一条进村土石路沿山盘环,交通闭塞。整个村子倚势而建、高低不同,星棋布落于岭上、岭下,焉然一派典型的山村景象。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一方勤劳纯朴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繁衍,倒也是一处恬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晨曦中,天边刚露鱼白,村子已生起了袅袅炊烟,和着特有的晨雾,整个村子便笼罩在飘渺流动的雾霭之中,若隐若现。从远处望去,丘陵层见叠出、浓淡相间,点缀着点点青瓦和绿树,犹如黄宾虹大师笔下的水墨图,又像是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傍晚,烟霭沉沉,夕阳总是把最后的一缕光亮眷顾给这里。于是,人们牵着耕牛、驮着暮色悠然下山,彼此起伏的风箱声便又不约而同地拉响。
山里人祖祖辈辈能吃苦。连绵起伏的山丘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梯田,人们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和收获着一代又一代的希冀。
秋日里,当丰收的喜悦从南坡传到北坡时,成片的金黄早已熟透岭前和岭后。这里以盛产花生和地瓜而闻名,即便是同样的品种,到了这里也变得色、味俱佳,不过浓缩进的成本价值却远非他比。面对这样特殊的地形,田间唱主角的运输工具还是那种独轮手推车,在这里称之为“碾脚(jue)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有原因的。人们把它稍加了改进,在车轮轴上安装了制动装置——手刹。手刹片连接着一根绳子,固定在推车的一个把上。推车上坡时,手刹用不着。但当满载庄稼下坡时,适当调节着手刹的力度,就能起到控制车子的作用了。所以,每当这个季节,山村的田头巷尾,随处都能听到这种“碾脚子”欢快而有节奏的“吱吆”声,倒也煞实好听。
南小峨村距东七、八公里便是黄海的鳌山湾,所以昼夜温差小,四季气候温润潮湿,景色自然怡人。但最别致,也是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严冬时分。一场封门的夜雪总会悄然而至,“仆仆簌簌”的雪声,带来了山村冬夜无尽的安详与宁静。伴随着树木覆雪的“吱呀”声,又将这雪夜的安详宁静传播的愈加幽深和辽远。清晨,推开厚厚的积雪,惊飞的麻雀不时会抖落枝上的积雪,纷纷扬扬,晶莹透亮;只要是不留意,让这些晶亮钻入自己的脖领,便“嗖”地觅它不见了。放眼望去,整个山村覆盖着皑皑白雪,这时才能真正领略到伟人的那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写照和气魄。当慵懒迟到的太阳跃出山脊时,岭上的阴阳界限自然就有了分割,村子里的房檐上便又挂上了支支冰棱。
南小峨的历史太久远了,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全。但她过去的点点滴滴都装在南小峨人的心里。一块石头、一条沟壑都有着不寻常的传说,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这里的男人们不善言表,总爱喝上几口,在浓烈刺鼻的冲味中酝酿着生活;女人们嗓音高,不管新朋还是旧友,总喜欢扯着拉上几句,尽可能地道出生活的酸甜和感悟。一盘热炕、一壶浓茶、一把花生,足以让人感受和品咂到这里的一切。
作者简介:
孙诚,男,1970年出生,青岛人。1994年起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真爱烹得云水长》、《紫贝壳》、《红月亮》和传记文学《街里旧事》。散文《又是海带上市季》获得2013年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协举办的第五届“漂母杯”华文散文大赛优秀奖。现为即墨市作协副主席、青岛市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