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
文/王琦
快到东营时道路变得凹凸不平,颠簸得很。放眼望去,山很多,地太少了,庄家都种在山坡之上。到了韩哥家时已是中午,火红的太阳挂在头顶,温暖但不炙热。
刚进家门便看见韩哥的母亲正在搓玉米,旁边有一大推已搓好了的,金晃晃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座小金山。韩婶说下午有人来收玉米,所以得抓紧时间把这些玉米剥完装袋。显然这些金黄的玉米将给他们带来不少的收入,耕耘了自然就会有收获了。
见人家干活,我们也不能干看着,连衣服也没换就直接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搓玉米有机器,可装袋就得人工了。韩哥撑开袋子,我用铁锹铲了玉米往里倒,汗滴一滴滴地流下,衬衣也一点点地被汗水浸湿。
韩婶用水泵从院子里的井里抽了一桶水,这水是地下水,除了清澈之外,特别清凉解渴。刚从地下抽上来的水可以冷却啤酒和西瓜,其冰凉程度就像是从冰箱冷冻室里取出来的一样。我一口气喝了一大杯,有五六百毫升,特别爽!
两个多小时后,近五十袋玉米已经装好。下午,收玉米的人来后我们将其称重并搬上了车,整整五千二百斤。看着车上的一袋袋玉米,韩婶脸上满是笑容,她告诉我,今年家里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价格还比去年高。韩婶说东营这地方好多作物都种在山坡上,很难积水,就是浇水也积不下多少,主要看老天爷的心情,所以说这地方的收成主要是靠天吃饭。我再次想起了来时远山上绿绿葱葱的农作物,多么希望它们快快长大。
吃完晚饭后我们坐在院中,谈笑间隐约能听见蛐蛐的“呐喊”声和其他昆虫的“交流”声,阵阵微风吹过,清凉、淡雅,犹如沐浴在以天地为浴缸的清风中。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清风从咽喉进到肺里,很快散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按摩着身上的每块肌肉、每个细胞和每条血管,放佛喝了一口飘香的龙井,滋润着五脏六肺,舒服极了。
“村里的墙都是石头砌的,还都只有一米来高,不怕有人翻墙而入吗?”我疑问着。韩婶解释道:“村里人不多,大多都认识,这穷乡僻野的很少有外来户,用不着防盗。都是些左邻右舍的,一般看家里没人也就不进去了,大多都是从大门进的。”直到我们睡觉时,我才看见韩婶用一把不大的锁子锁了门,真有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纯朴的民风,朴素的话语,让我更加喜欢这里的人了。
韩哥家有个菜园子,菜园里有棵杏树很高大。韩哥说这是棵家杏,一般的杏树是山杏,且是苦核,差不多都运到露露公司做杏仁露了,而家里的杏是甜核,自己留着吃。韩哥说地里种的菜和杏,都没有打过农药,是纯绿色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和韩哥边吃边摘了一下午杏,时间很快,太阳快落山了。
韩哥家里的铁锅很大,比城里的下水井盖还要大,看上去至少也有四十来斤,当然锅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铝的,这是我以前从没有见到过的。只见韩婶拿着大的铲子,一会儿在锅里左铲右铲,一会拣点干柴扔进灶内。她说用这种大锅做出来的饭菜更香。
看见韩婶忙碌的样子,我们也帮着小忙。猪肉是前段时间宰猪时留的,豆腐是现做的,鸡蛋是母鸡刚下的,豆角、黄瓜、花生、萝卜等都是地里产的农作物,葱和蒜也是地里产的。
不一会儿,一盘盘排骨炖豆角、油炸花生米、拍黄瓜、炒鸡蛋等可口的饭菜就端上了桌,站在院中就能闻到一股袭来的香气。我们围桌而坐,有种吃大锅饭的感觉,开玩笑着说到:“这才是真正的农家饭啊!”如此天然、绿色的饭菜还是第一次享受,尽管只是普通的饭菜,尽管还是平常的做法。
东营,让我难以忘怀,除了这里的天蓝、水清和清新无比的空气,还有这里的人的淳朴善良!
作者简介:
王琦,男,29岁,中共党员,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系运城市作协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安全生产报》、《山西农民报》、《河北钢城》、《黄河晨报》、《临猗通讯》等报纸,部分作品入选《团队的力量》、《熔炉》等杂志。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