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散文)
文/释然
腊月十六,接近年关,我来到郑口运河大桥市场,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卖年货的商户一家挨着一家,种类繁多的年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充满了足足的年味儿,那些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红红绿绿的鲜花充满节日的喜庆。我夹在涌动的人潮中前行。忽然从前面传来“砰"的一声巨响,随着一股白色烟浪冲向半空,并向四面八方弥漫,散发出浓浓的爆米花香味道。啊,好多年没有见过崩爆米花的了,我深深地吸了口气,细细品味着香喷喷的爆米花味,脚步随着人群向那边移动了过去。只见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戴着套袖,扎一条围裙,手套都磨破露出了手指头,脸上装点着几道擦汗留下的灰迹。正娴熟的操作着各道工序。周边围满了购买爆米花和看热闹的人群,这一景象,勾起我童年的一些记忆。
爆米花,在冀东南大运河的北部一带,历史悠久,是古老的美食小吃之一,俗称棒子花。因为我们这里管玉米叫棒子,把玉米地叫棒子地,把收玉米叫掰棒子,把玉米粒儿叫棒子粒儿,所以把爆爆米花叫崩棒子花儿。
提起棒子花,在70年代以前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村,以其香脆可口,取材方便,外形美观,经济实惠的特点,与炒花生、炒瓜子、大枣等一同作为逢年过节招待宾朋和哄弄孩子们的美食。
那个时候,我们老家,不像现在这样物质丰富,应有尽有,而是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像现在市场随处可买的苹果、香蕉、橘子、核桃、元枣、松子、开心果、牛油果、蜜饯这些食品都算是稀有的奢侈生活消费品,一般人家过年也是买不起的。相比之下,棒子花却是年上节上必不可少美食零嘴。对农民来说,崩棒子花就是从家里拿点儿干棒子粒儿,花几毛钱,让崩棒子花的师傅装入铸铁长葫芦型的崩锅(现在也有不锈钢制做的),又叫爆米花机,学名称食品膨化器,通过火炉加温,提高棒子粒内部压力,使其与外部产生巨大压力差,由内向外爆开的膨化食品。
因为棒子花儿做为一种酥香美味食品深受大人孩子们的喜欢,所以崩棒子花儿也成了当时的一门赚钱生意。每到春冬两闲,年前节后,那些崩棒子花儿的生意人就会骑着大水管儿自行车,驮上崩锅儿、炉具、风箱、煤块儿和开锅爆花用的钢丝网地笼等设备走村串巷,营生赚钱。
这些崩棒子花的大多是在下半过晌到村里来,因为那个时候大人们在生产队干活就快收工了,孩子们也即将放学,人好集中,干起活来连续性强,不浪费烧炉子用的炸子,人围拢的多了,也显得生意红火。
这些崩棒子花的常来我们村,也给自己寻找到了人们爱扎堆的固定营生场所。前街在代销点门前,后街在三队的牲口棚门前摆摊。人们只要听到这两地有"砰砰″的声音,就知道崩棒子花的来了,便用茶缸子、簸箕、木升或提着竹篮子带着棒子粒前去挨个儿,去崩棒子花的大部分是孩子,也不乏会有大人掺和其中,不大工夫就会排起长队,也有年长的老人们在四周围观。
崩棒子花,看起来是个粗活,也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和文化,可是做起来也算得上是技朮性很强的工种。老式爆米花机主要由爆锅、锅盖、顶丝、压力表、大弯弓、小弯弓构成,装好棒子粒,要认真检查锅盖顶丝是否压紧,胶圈是否密封,以防漏气。还要查一下大弯弓与小弯弓是否咬合好,确定安全无误后,方架到支架上,爆锅下方置放一煤炭火炉,左边连通风箱,炉火的大小由风箱给风掌控,爆锅得通过手柄不停的摇转,使锅中的棒子粒均匀受热,否则火力大了爆锅中的棒子粒会出现焦糊,火力小了,棒子粒会爆不开,膨化的瘦小无花,并且要随时观察压力表,以免压力过大出现爆炸的危险。按常规,从装棒子粒到爆出棒子花要在五分钟左右,只要达到一定压力,就要把爆锅搬下来,锅口部对准钢丝网地笼口,这时围观的人们都用手指堵住俩耳朵眼,头扭向一侧,眼神却盯着爆米锅,但见那爆米花的师傅一边用脚踩牢爆锅主体,一边用钢管柄套进大弯弓一端用力打开与其紧紧咬合的小弯弓,便听到"砰"一声响,硕大的棒子花就会在爆锅高压高温热浪的冲击下充满地笼,偶尔也会有几颗棒子花蹿出地笼外,围观的孩子们便会呼啦一下扑上去抢,好不热闹。那时崩一锅棒子二毛多钱,师傅忙忙火火几个小时,热得大汗淋漓,最后清点一下零碎毛票能赚到六、七块钱,能抵得上在生产队出个两、三天工的工值,效益还是挺可观的。
当然了,现在科技进步了,工艺先进了,崩棒子花的品种、配料也更齐全延伸了,崩出的棒子花甜味儿的、花香味的、蜜香味的等等一应俱全,人们经济条件富裕了,棒子花做为特色小吃更受孩子们喜爱,所以崩棒子花生意,收入已是过去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了。
关于崩棒子花,在我们当地还有个诙谐幽默的顺口溜呢。相传,从前有对年轻人,郎才女貌,腊月二十六结婚,按照当地风俗新婚夫妇过了年正月初四是回娘家拜年的曰子。新媳妇有兄妹七个,上面有六个哥哥,她排行老七,长得如花似玉,在三里五村是出了名儿的大美人,所以人送美称"七仙女″。七仙女不仅人长得漂亮,也聪慧能干,通情达理。娘家哥哥嫂嫂屋里的侄子侄女十几个,加上初四看新女婿的人一定少不了,回娘家时总得带些礼品哄哄孩子。可是婆家经济条件差,也没钱买什么高档食品给孩子们,便与丈夫盘算着给孩子准备些啥礼物,家里再穷,带些象征婚姻甜甜蜜蜜的块糖是不能缺少的,其他的也只有棒子家里有现成的,多崩些棒子花打发他们最合适不过了。可是自打结婚进了门就光顾了帮婆婆蒸干粮,煎炸年货,应酬待切,却把崩棒子花的事给忘的一干二净,丈夫整天价只顾迷恋于和村里哥们弟兄喝酒打牌玩,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到了初三晚上收拾回娘家拜年带的礼物时却傻了眼,本来就没给孩子们准备多少礼品,到临头却把这即物美又价廉的棒子花忘了崩了,结婚头一年回娘家拜年,到时村里邻居婶子大娘都带着孩子看新女婿,孩子们会企盼着姑姑、姑父带好吃的给他们,若光带几块糖回娘家,让人传开了还不让人当故事讲笑掉呀,小俩口心想,如是这样多么难堪无面子,蜜月中的小俩口愁眉不展,一夜无语。新娘更是辗转难眠,眼前总是晃动着侄子侄女们向她伸着小手,眼睛盯着讨要礼物的样子。
说来话巧,初四一大早,一夜未眠的新郎新娘突然听到"呯呯″响的声音,便下意识的一轱辘爬起来,异口同声的喊“崩棒子花儿的来了”,新郎赶紧去西屋取棒子粒儿,新娘忙梳装打扮,红鞋红祆蓝花裤,杏仁眼柳叶眉,粉红的脸蛋,红嘴唇,头发梳的油光亮,大红发卡插髻上。小俩口一个提着簸箕,一个背着半袋子棒子粒儿,手牵着手奔向前街。来到街上,这里早已排起等待崩棒子花儿的长龙。
他们俩便排在后面,新郎新娘的到来,着实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见大家指指点点,有的夸新媳妇长得漂亮好看,有的说她崩个棒子花还穿这么艳丽,还有几个晚辈小伙儿凑过来逗乐打趣(过去农村时兴闹刚结婚不久的新媳妇玩)。眼看到了大半晌午,前面还有六、七个人排着队,新媳妇心急难耐,离娘家那么远,等崩完棒子花儿还不到晌午歪啊?(晌午歪即中午十二点以后太阳西斜的时段),心急如焚的新媳妇哪有思与他们闲逗弄,脸色渐渐沉下去,两手一掐腰,火冒三丈,双脚跳得老高,冲着几个缠着她闹的小伙子大喝一声"别闹哩",提着棒子粒儿就奔了崩棒子花儿的师傅而去,双手作揖“大哥大哥求求你,俺离娘家还有二十多里地,给俺加个塞俺好赶路走亲戚。”但见那师傅不温不火,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握着爆米花机摇柄,眼瞅着炉火和温度表慢条斯理的答道:“大嫂大嫂你别着急,崩了这锅崩你的,看你穿的喜庆的,不误你娘家看女婿。”只听看热闹的人们"轰″一阵大笑,也跟着重复起这句顺口溜。后来,这句笑话便成了崩棒子花时对大姑娘小媳妇或大家相互取乐打趣的顺口溜,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2023年1月20日(农历壬寅腊月廿九)于深圳
作者简介
王彦来,字敬之,笔名释然,正文斋主人,河北故城县人。喜爱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现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衡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衡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故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故城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故城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学作品及书法、摄影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内刊、公众号发表7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