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1053【精品】记忆里的年味儿(一)|| 王忠(辽宁)演播 || 箫雅(编辑 || 荆枫)

记忆里的年味儿
(一)
作者 || 王忠(辽宁)
演播 || 箫雅
编辑 || 荆枫

在我的记忆中,辽西的年其实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打从一进腊月门儿,年味儿就在大人们算计谋划、脚不沾地的忙活中漫上来了。经过了小年儿的铺垫,迎来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高潮,再经过了添仓,出了正月,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年才算是告一段落。

年根儿里的忙活
一进腊月门儿,父亲母亲就算计了有多少钱可以支应,可着这些钱计划着都该买些什么,请家族里老老少少聚餐,都掂对些什么菜,既不寒颤又过得去。接下来就要攒豆腐票等副食供应票,买大黄米、红小豆等等的,筹备着过年的物实。
一过了小年儿,可真就站到年的门槛儿上了,在我们老家的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脚不沾地儿地忙活起来,年的味道也就一天天地浓了起来。在我家,爸爸妈妈早已经是忙活得脚打后脑勺了。姐姐只比我大两岁,爸爸妈妈已经使唤得她团团转,一会儿妈妈会喊一声“红啊,把酸菜给妈攥一下”,一会儿爸爸招呼一声“我大丫头把水烧开了,小心别烫着手”,姐姐被使唤烦了,嘴里会抱怨“他们俩咋啥也不干”,可不耽误手里活儿。这时爸爸妈妈边说着“这丫头,干点活儿还讲价钱,你弟弟妹妹不小嘛”边招呼我和妹妹往灶里添点柴,或拉几下风匣。
扫房子、糊棚顶糊墙(手头宽裕的人家会到商店里去买花纸来糊,不宽裕的就只能四处淘弄报纸了)、重新溜窗缝——入冬时防寒冷溜的窗缝都已经破损了,借着扫房子开窗放灰尘正可以裁纸条重新再糊一次——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到邻县一个大镇子去背炕席,几十里地背回家来,换掉头年熏黑破败的席子,高粱篾子编的炕席厚实而发亮,一排排人字形花纹规矩地收拢在方格内,也是一幅图案画了。一通收拾,家家都花花绿绿的,屋里崭新又干净,敞亮了不少,等到腊月二十八九的,一幅幅年画上了墙,女人们穷心竭力地把内心的美好向往,用一双双巧手剪出大大小小的各色窗花来,贴上镜子贴上窗,把匣奁也都罩上圆形的大红剪纸,对联福字再一贴到门楣门板上,“抬头见喜”“肥猪满圈”“金鸡满架”“车行万里路人马保平安”都贴到房梁上、猪圈门、驴马车辕上,年的喜气儿就更加浓厚了。这个时候老人孩子心头脸上终日都洋溢着掩不住的笑意。

蒸豆包
更重要的是,粘豆包是必然要蒸的,是我们一整个正月里的好嚼谷。那发在炕头上的大黄米面,头一天还只是大半缸的和进去,眼见得第二天就膨胀起来,妈妈白天要到东关四队去干农活儿,受了委托的爷爷会过来帮忙揉面,洗好了手甩一甩,握紧两只拳头向黄澄澄圆鼓鼓的面团顶下去,眼看着那面就翻上来,圆圆而光滑滑的,那时还很小很淘气的我,总是好奇地用手摸一下,温热而且湿黏。发上两三天,酸香香的大黄米味道就漫开在屋子里,每天早晨左手兜着小枕头右手拄着拐杖从东边两间房的爷爷门里走出来,蹒跚着步子路过姑姑家窗前,来到我们家,坐到炕头上的太奶奶就开始感叹,过两天儿就能吃上粘豆包喽,两只浑浊灰黄的眼睛里闪出光来。
太奶奶的盼望总不落空,挑豇豆是个细致活儿,在桌子上斜放着盖帘,一小把一小把地放在盖帘最高处,任豆子向下面的盆里滚下,残半的、有虫眼的、煮不熟的瞎豆都挑出去后,爸爸就开始在外屋地煮豆,用笊篱捞起煮熟的豆子上下摆动几回淋去豆中的水分之后,盛到大黑瓦盆里,满满一大盆子的熟豇豆,爸爸吃力地端进屋里。待豆子凉下来,就到包粘豆包的时候了。屋里炕上,奶奶姑姑——后来老叔从部队转业回来成了家,还有老婶儿——和妈妈姐姐妹妹们一大帮,边说笑边手里不停地忙活着,一团和气。往日里有过拌嘴或不好眼色的,这时也会在私下里叨咕上几句歉意的话,下一年的融融洽洽的日子打这儿就开始了。
外屋地是爸爸和我的天下。忙活着烧开了水,整个外屋地就会热气腾腾,在灰白色的雾气中,爸爸忙忙活活着,将包好的一帘帘豆包放入锅,待熟了再起锅,把豆包一只只地摆放到盖帘上、面板上,拿到天寒地冻的外边冻上,然后再放进大缸里储存起来。
我蹲在灶口帮爸爸添着柴火,闻着略带酸味的豆包香,想象着吃豆包时美美的感觉,咽着口水。爸爸在来回忙活的间空里拿出几个碗,每个碗里剜wān进一匙儿荤油,放在菜板上。豆包熟了一出锅,爸爸就招呼我拿碗过去,每个碗里夹进去两个热腾腾黄亮亮黏得能粘牙的豆包,撒上白糖,让我给太奶奶、爷爷端过去了,剩下的一碗就是我自己的了。奶奶吃素,又怕起胃酸,手里忙活着包豆包,自然是包完后吃爷爷给做的酸牛奶蒸米饭了,就着自己腌的酸咸菜。机灵的妹妹自己找了碗,放上荤油,趁着爸爸还没有把捡在盖帘上的豆包拿到外边之前,夹了两三个撒上白糖,在外屋地夹给爸爸吃过一口,还不忘了跑到炕上给妈妈姑姑婶婶姐姐们夹一筷子吃,然后自己吃起来。姑姑和妈妈总会笑着让我跟妹妹学,这个我一直学不会,只是边嘶嘶哈哈地吃着热得烫牙的豆包边笑得合不拢嘴。太奶奶和爷爷总是边吃着豆包,边和头一年比较着品评着它的粘笨,最后总是会夸上几句,大家伙儿的劳作与辛苦也便心甘情愿。
拌荤油蘸白糖——也有时候是红糖,还加芝麻盐儿——吃粘豆包,这种吃法,好像还真是我们这里蒙族人的特色。
我家东边邻居是山东人,解放前逃荒过来的,一说话就是满嘴的山东味儿,他们一看见我家这么吃豆包,就直嘬牙花:“啧啧啧,你们蒙系人啊,这也忒不会过日子咧!一顿豆包下去,半个月的油祸害没了!”可是他家大儿子,趁着老人不注意,试验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就着咸菜或炖酸菜吃豆包了,不管老人怎么心疼,怎么损怎么骂。他们家的豆包和面时掺的玉米面多,不够黏,下锅时啥样起锅还是啥样,不粘连,个头也小,黄米香也就差了许多。那大儿子有时候还会腆着脸来我们家,“二婶儿二婶儿”地叫着我母亲,拿走几个豆包。
蒸了一天的黏豆包的爸爸妈妈,累得腰酸腿疼,晚上躺在热热的炕上烙得翻来覆去无法成眠,最后还是找些木板铺在炕席下,隔上一些才将就着睡着。可一脸的喜气感染着我们姐妹兄弟,那喜气也顶在嗓子眼儿上,稍不留神就会跑出来,爸爸妈妈会低声聊上几句,聊天之间总会伴着几声笑。

糊灯笼·打酒
我小的时候,虽然看着别人家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羡慕得不行,但看着父亲跛着腿的奔波,母亲起五更爬半夜的忙活,想说的话在喉咙处滚动得痒痒,可最终还是咽回了肚子里。不能奢望穿新衣服,灯笼却是不可少的,父亲母亲找来一些顺溜且直壮的高粱秫秸,按照谋划好的长度小心翼翼齐整整撅折了,用斫成寸把长的铁丝将秫秸们按不同的长短横梁竖柱地连接固定成灯笼骨架,底梁上再固定出一个十字架,在两根秫秸十字交叉处向上穿过一根洋钉,这就是蜡台了,然后在灯笼骨架四周糊上浅色纸(不能用白纸,因为春节是喜庆日子,多为浅黄色),然后母亲将红、粉、绿等各色彩纸左折右叠了一阵,拿起剪子只左一剪右一剪,红双喜、小金鱼、小鸟小树花啊草啊什么的就剪好平展展地糊在了灯笼四面的纸上;灯笼上下沿是要有流苏的,也用彩纸剪成然后小心翼翼地糊上去。灯笼做成了,我们就开始天天盼着年的到来,虽然只是三两天,对我们来说可是难熬的很,大家伙儿互相打听做的是什么灯笼,可又都不愿说出来,就互相猜,猜到最后总免不了互相讥讽一番。姑父是黑龙江人,弄个小八筲(口大底儿小的一种水筲)装上八分满水,冻上一宿,第二天在筲里冰面上打个洞放出水来,然后将筲放躺到火蛇四窜的炉盖子上滚动一小会儿,使冰筲分离了,将冰倒出来,摆放在墙上,在底儿上固定好一根蜡烛,晶莹剔透的水筲冰灯就做好了。到了晚间,点着火儿,火红而晶亮,只是不能提着摇处走。可近了大年,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酒一定要打的,左邻右舍老少好几辈儿住在一起的,人口多,过年来客也多的,套上驴车,驮了足足能装得下三两口子人的大皮桶或家里能找得到的所有塑料壶,在清脆的响鞭声中,驴儿一溜小跑,蹄声得得,赶到县城西关外的酒厂,把皮桶塑料壶罐得满满的,封得严严实实,再往回赶。爷爷是离休老干部,支援外蒙回来时拿回来一个铝制带盖儿的奶桶,他是每月开资时都会拎着它出去,回来时拎回来满满一桶白酒,过年了更是免不了的。爸爸也找出塑料桶、大瓶子等各种装酒的容器,骑上自行车去酒厂排队打酒,一排就是一半天。酒糟也是驴车排着队往外拉,拉向城乡。那个时候,大半个县城都弥漫着酒味儿,大家脸上也都红扑扑的,好像都有一点微醺的感觉。
(待续)

【作者简介】王忠,1968年出生,就职于阜蒙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阜新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玛拉沁夫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楹联学会秘书长等。著有长篇小说《冰动》,诗文集《过瘾集》,诗集《挂在门楣上的艾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文学评论以及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辽宁作家网、榕树下文学网站,《辽宁散文》、《新蕾》等杂志,以及省内外报纸副刊。散文《秋日絮语》荣获1992年度全国散文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擅于多种文体的创作,但更偏好小说、散文的创作。

【音频总监、主播简介】
箫 雅,辽宁阜新人,小学国学教师。
诗与大地创办人,副总裁,音频总监。多家平台特约主播。
喜欢写作、朗诵。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朗诵学会秘书长。多家平台的主播。诗歌散见于《文学月报》《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中国当代散文实力作家》《阜新文艺》《蒙古贞日报》《辽西风》《阜新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奖项。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