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癸卯年大年初一,浓浓的年味,载着万家欢乐,普天同庆的喜悦之情,欢度这一传统佳节。
在细雨飘飘,微风吹拂的新春伊始,民间拜谒“包青天”不约而同。由此可见,这一纪念活动蔚然成风蕴含着民间对包拯的敬仰与崇拜。
圭峰山,座落在湖南株洲市荷塘区仙庾镇黄塘村,在该市14路公交车黄塘站下,沿着一条硬化的小径盘旋而上,路沿两边蒿草青青,树木葳蕤。当走近寺庙前,包公的雕像威严肃立,栩栩如生。拜谒、祭祀的香客在虔诚祷告:――讴歌正义,传承美德。
因历史原因,该寺庙曾一度“湮没”,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民间组织(凌志平,杜必武,凌松年等)多方努力下,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修缮,其规模初露雏形。寺庙的氍毹谈不上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甚至咋看还有一些简陋之感。但其建筑上下结构整体达配协调,文风尽显。戏台两侧的墙体上镌刻着一副对联:“龟峰在前演出千秋图画,青峰未了奏来一曲升平”就更加显得风雅蕴然。
(图为该庙会负责人凌志平讲解“包青天”史记)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在《铡美案》一书中,讲述了新科状元陈世美被召为驸马,陈世美结发妻子秦香莲前来寻夫被逐出府,并遭陈世美追杀。这一幕被展昭发现后出手相救,并助其具状申告。
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回府后,他逼着秦香莲在休书上按了手印。展昭至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杀人灭口、杀妻灭子、欺君罔上之罪。
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坚不让步,在正义凛然的驱使之下,仍将陈世美铡于龙头铡下。后被传为佳话和茶余饭后的美谈。
包拯在《真假状元》一案中,他全然不顾冒名顶替者系王丞相的爱婿周勤,在处置此案中,包拯顶住了各种压力并排除了各种干扰,拯救了苏乞儿,让真相告白于天下。
包拯所经办过有影响并广为传颂的案例枚不胜举,其中“铡庞昱案”亦被称为“经典”。在当时的权治下,包拯实属不易。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新春伊始,人们用以拜谒包拯的方式来欢度佳节,正是中华民族的正义传承所在。正因他在端州为官时,写的一首《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
精钢不作钩。
就是诠释其为官之道、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据该寺庙负责人凌志平介绍,“包拯立朝刚毅,正义凛然,垂誉至今,称颂不衰的风范,这正是亘古相传,民间拜祭的一种‘自然动力’。因为,弘扬正义,延续美德,是民族向往与追求的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