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街的记忆(十三)
心念枸杞头
郭应昭
奔七尚有两年到站,回想一路走来的六十多年,口猎百味,唯幼年住在东大街大源巷1号时初食枸杞头的滋味常让我心念。
我曾住的大源巷1号是“胡天福”银匠店店主胡立浦(我太爷)清末在原淮阴县(现淮安市)清江浦东大街旁所置的祖业。前后屋有二进,一进为胡德安和胡德宏分开居住,二进为胡德宽(我外公)居住。胡德宽为胡立浦的长子,胡德宏和胡德安分别排行二、三。
二进的正房比一进的正房高、宽、大。高高的堂屋南二梁上挂着六只玻璃宫灯,堂屋的木隔扇门均可打开或卸下。
我初食枸杞头是在春天的一个傍晚。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轻轻的晚风经过天井吹进堂屋,从梁上吊下来的宫灯在微风中悠悠晃动,放在八仙桌上的一盏玻璃罩子灯向四周弥散淡黄的光。我坐在八仙桌的东侧吃水煮饭,外婆端来一碗炒枸杞头放在桌上让我吃。她梳着发髻的瘦小的身体被罩子灯的光在隔板墙上映出大出几倍的身影。她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边看我吃饭,一边用筷子夹枸杞头送到我嘴里。枸杞头有点苦,但加上糖醋后酸甜可口,还有着一股清香,刺激着我的味蕾,顿觉满口生津……从那刻起,这个苦酸甜过齿穿喉的美好感觉一直贮存在记忆中,纠缠了我多少年,每到春天来了,我都会心心念念着这一口。
初食枸杞头那时我应该不超过四周岁,推算一下为1955年。那时,我父亲跑贩食油生意,经常不在家,我爹爹奶奶带着我和母亲一起度日。当年的生活少荤多素,素菜异类枸杞头当算时令野味。
懵懂的幼年,不知其枸杞头为何物?我一直都误叫为“狗鸡头”。多少年都是稀里糊涂地叫着、吃着,上中学后才知道它的真名叫“枸杞头”。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冬日,我骑车去洪泽县公河看望我插队地方的农民,在过了二河闸回来的路上小憩时,发现路坡上有一簇簇的枝条上长有多颗大红色小果实的灌木,才一睹枸杞树的真容。那些小红果串挂在多根落叶的枝条上在冬阳中格外醒目,枝条上伴着小红果长着许多扎手的小短刺…….

不用说,这些枸杞是原生态的植物。查百科知道,枸杞,是茄科植物,其果实、叶子、根都可入药,功效有:护肝明目降三高,消炎壮阳抗衰老。枸杞头是枸杞树上的嫩叶,可炒可烹,是广受人们喜爱的食材。清江浦人爱炒糖醋枸杞头,开胃下饭,食后润肺沁脾精神爽。
60多年过去了,红红的枸杞干果和翠绿的枸杞头已为更多的人熟知和喜好。枸杞果质量当数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地方产得好,人们煲汤泡茶(酒)放一点,延年益寿。
为了重复食用枸杞头的那种新鲜感觉,到了树木吐翠的时节,我会专门到菜场去,或到城乡接合部的路边摊寻购,见到有绿色的枸杞头,我都会眼前一亮,喜滋滋地买点回去烹饪,满足我对这种乡村野味的心念。
2019年4月18日写
2023年1月18日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