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那一抹红
文/尹娟
1959年,一群热血青年怀揣着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梦想,来到巍巍大山里的小城峨边,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于大坪山上建起峨边气象站。至那以后,在小凉山这块神秘悠远的土地上,有了一篇一篇系统科学的气象档案;有了一代一代甘于吃苦的气象人挥洒青春;有了一颗一颗甘于奉献的红心熠熠生辉。那红是早晨阳光送给高山的礼帽,那红是中午观测场里炽热的温度,那红是夜晚彝族同胞篝火的热情,那红是峨边气象人坚韧、开拓、奉献的精神结晶。
峨边小城位于川西高原南部小凉山山区,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是彝族聚居县。峨边气象局位于距县城较远的半山腰,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是国家四类艰苦台站。艰苦的环境锤炼了峨边气象人火一般的性格,他们拥有似火般朝气与活力。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他们栉风沐雨、朝晖夕阴,他们勇于开拓,力求创新。他们对繁琐、机械的观测任务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们为做好重大气象服务,昼夜坚守,尽职尽责;他们为做好节假日气象服务,牺牲团聚,无私奉献;他们一如既往地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
还记得2009年6月28日,峨边出现了罕见的大暴雨天气过程。那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很快狂风伴着暴雨呼啸而至,短短时间内夏家沟降雨量达266.5mm,城区过程降雨量达176.3mm,突破历史记录;白沙河水位突破历史新高,倾泻而下的洪水如同猛兽灌入城区,全城一片汪洋,供水中断、供电中断、通讯中断……小城像座孤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一天一夜,全局干部职工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供电中断,第一手气象数据必须手动采集,大家精密协作快速进行;通讯中断,区域自动站雨情无法收集,气象信息无法传递,大家分工配合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传递;大雨滂沱浇不灭他们心中的火,狂风暴雨加剧他们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站在防灾减灾第一线,他们身后是更多的决策和更多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必须全力以赴,采准每一个气象要素、及时做好每一次天气预报,快速通报出每一份气象信息。
当肆掠的洪水终于退下的时候,他们环目四顾,每一个人都熬着通红的双眼,一身水,一身泥,狼狈不堪,可是,战斗过后,晴云轻漾,神清气爽。他们站在万家灯火的上方,看到一切恢复正常,听到幽远的彝族传唱: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 ……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6.28以后,他们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所做工作多次受到地方政府和市局领导赞扬。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峨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如星星之火,走进了全国气象为农服务“百县千乡”的大舞台。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峨边气象局成为了乐山地区台站里璀璨的一颗星,优美的环境、优良的作风,一群可爱的峨边气象人秉承了老一辈气象人的精神,团结友爱、不畏艰苦、踏实肯干、坚韧奉献。在气象事业发展的漫漫长路上走过黑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他们有火一样红的工作态度,有火一样红的工作作风,有火一样红的服务热情。这火一样红的青春,像不熄的火炬燃烧着,照亮他们迈向气象现代化的道路。
那天,望着院子里绿荫围红,水荇牵风,我问道这是什么树?他们说“这叫一品红”。看这跳动在眼眸里的一品红,这红,就是峨边气象人的精神!守望那一抹红,那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爱,是暖,是希望,那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简介:
尹娟,热爱文学的80后。作为一名气象工作人员,创作了一些与气象工作有关的作品, 将生活与个人情怀融入到工作中,体现了一些气象工作者的生存状态。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