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广播电视台Fm98.2兆赫,综合广播,现在是:说北镇!!!
文物:北镇庙3

听众朋友,今天继续给您介绍北镇庙的建筑,今天说说北镇庙的大殿。大殿又称正殿,位于御香殿后23.50米处,是历代君王祭祀医巫闾山之神、举行祭典活动的重要场所。大殿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面阔五间,23.25米,进深三间,13.95米。绿琉璃瓦顶,飞檐下有斗拱。殿内梁架彩绘鲜明,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三十二位明代开国文武功臣像,以蓝、绿、赭三色用墨线勾勒,间以金粉,画功细腻,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殿内中部有砖砌长方形须弥神座,座上置神龛,神龛内供奉泥塑医巫闾山神像一尊。龛上原挂有乾隆皇帝亲书“乾始坤枢”牌匾一块。神台下左右有泥塑文武神像44尊,殿内东西两侧各立有元代御祭碑3块。殿前东西两侧分别立有石碑3块和2块。这些碑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 (1421年),明成化、弘治、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多次维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将原七间改为五间。1982年又进行重修。
再来说说更衣殿。更衣殿又称更衣厅,位于大殿后12.20米处,是历代帝王拜祭山神更换衣物的场所,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4.20米,进深一间,5.20米。灰瓦顶,格扇式门窗,殿内梁架饰以彩绘。
更衣殿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重修。1963年因殿损坏严重,又进行维修。
内香殿,位于更衣殿后11.50米处,是存放地方官员的祭品和香火之处。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4.20米,进深三间,8.25米。灰瓦顶,格扇式门窗,殿内梁架饰以彩绘。
寝宫,又称后殿,位于内香殿后17.50米处,是供奉山神及山神娘娘塑像的场所。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2.15米,进深三间,10.47米。绿琉璃瓦顶,有飞枪斗拱,殿内明间中部有一砖砌长方形须弥座,座上神龛中有泥塑山神及配偶神像4尊。神完之上原悬挂有康熙皇帝敬献亲书“郁葱佳气”横匾一块。
寝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30年),明弘治、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曾重修。1990年又进行维修。

下面再介绍北镇庙的附属建筑——
碑亭,位于神马殿后甬道东西两侧,共4座,除东侧一座为六角亭外,其余为四角亭。亭已毁,只存基址,亭内由东向西分别立有康熙五十年(1711)《万寿碑》、康燕四十七年(1709)《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1727)《御制碑文》及乾隆十九年(1754)《御祭并书》碑4块。碑亭应建于立碑之时。
土地祠,位于钟楼、鼓楼北侧,只存遗址。
真官祠、城隍祠,位于御香殿前东西两侧,均为硬山式建筑,仅存基址,
僧房、道房,建于大殷前东西两侧,均为硬山式建筑,仅存基址。
神厨、神库,建于内香殿前东西两侧,均为硬山式建筑,是祭祀活动时制作供品及存放祭品的场所,仅存基址,
广宁行宫,建于北镇庙东侧墙外,是清朝皇帝东巡驻之所。现仅存基址。
万寿寺,建于北镇庙东朝房和钟楼东侧。该寺座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大雄宝段前两侧分别立有清康熙、乾隆、顺治年的碑4块。寺今已无存。
观音堂,位于万寿寺东侧。有山门、观音殿、配殿、耳房等建筑,今已无存。
大仙堂,位于鼓楼西侧。有山门、大仙堂、厢房等,仅存基址。

好了听众朋友,今天的说北镇节目为您介绍了北镇文物:北镇庙的建筑。这次节目播送完了,我们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