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诗赋甑山
文‖吴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系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
宋朝元佑八年,新党执政,他因得罪宰相章惇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于惠州安置。在他被谪放岭南的日子里,写下了《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峰丰下锐上俚人》一诗:
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
独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别四三壶。
对于其诗中提及的“二别”一说,余专门查考了《四库全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施注苏诗卷三十九”
宋苏轼撰,施元之原注,武进邵长蘅刪补“大别山在漢陽府城北,小别山在漢川。”
另据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十八》中的记载:“大别 小别/大别山在湖广汉阳府城东北汉江之右/禹贡内方/至于大别/即此/三国南北之际/常为必争之地/一名翼际山/一名鲁山/以山有鲁肃祠/故名/小别山在汉阳府汉川县南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左传吴与楚戰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即此” 。
又据《明史·志·卷二十》查考:“汉川 ,府西少北。元属汉阳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还属。南有小别山,一名甑山。”
据此,东坡先生诗中二别当为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小别山(今汉川甑山)。反复吟唱这首诗,令人浮想联翩——
相传,公元1093年10月,苏东坡被贬江南,在一日黄昏,停舟靠岸,欲投宿一农户家。苏东坡立于江岸,环顾四野,田园诗意扑面而来:秋收时节,田野稻菽金黄,农人收割正欢;汉江南岸的黄龙潭附近,草木葳蕤,秋水长天,鸟禽欢归,苏东坡不禁心情大悦。恰见一老农担谷喜归,遂问此为何处。老农答曰:“此乃龙潭丘边。”苏东坡曰:“不见绵延山岭,何以有龙?丘在何处?”老农指往东南方高岭四围如甑的中心地带。
循着老农手指的方向,只见一丛山岭高耸,山腰云雾缭绕,托举一脉山岭,酷似一长龙腾云驾雾,峰林突兀,正如龙脊。此时落日镕金,晚霞卷天,金晖映照在峰林上,金龙蓄势腾飞。最吸引苏东坡的是一座特别的山峰,山体如椽,峰似笔尖,直指苍穹,夕晖投射,熠熠生辉,大放异彩。苏子大为惊叹,情由景起,诗兴大发,便吟出:“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独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别四三壶。”这首诗来。
一代诗神苏轼,因流放楚地川原短暂停留过甑山且赋绝句诗,使得汉川甑山无形之中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荣耀的风彩。苏轼的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无愧于诗神之称谓。
附文:
2022年4月15日,汉川市文物资源调查队走进马鞍乡,在当地志愿者文化站长及村干部带领下,对马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普查。普查结果令当地人都大为感叹:“我们这个老甑山县城,居然有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且文物资源这么丰富!”汉川市马鞍乡高岭村党支部书记万永江说。
马鞍,原系山名,因山形如马上之鞍故名。马鞍乡治北有座甄山,古时称小别山。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甑山遗址发现印证了甑山的悠久历史。该遗址位于汉川市马鞍乡甑山村4组,南北长约170米、东西宽130米、面积约2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采集新石器时代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和泥质红陶,纹饰有篮纹、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罐等;商代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大口尊、罐等。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