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雪蟒头山
文/心路
一场酣畅的春雪,把蟒头山妆点得格外漂亮。去过很多次蟒头山,春季,夏季,去的次数最多的是秋季,总是与哪红叶有不解之缘。唯独没有在冬季或雪后,去观赏它。最近好多朋友在黄河摄影家群里,发表了许许多多蟒头山的春雪照片,我未放过一张,照单全部保存了,说句实在话,我已经被这些照片陶醉了!蟒头山的雪景太美了,多角度拍出来的蟒头山,无论怎么看,都是那么出神入化。如果说壶口瀑布已经得到全世界人赞赏的话,我敢断言,蟒头山也必将走向世界,而且为期不会很远。
这座名山已经差不多家喻户晓了,它的神奇,使得我为它写了很多很多散文诗歌。自己也参不透,它到底还有多少我没发现的神韵,每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而每当动身去再访时,我都格外提醒自己,这次去一定仔仔细细观察,不漏死角地全方位凝视,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鸟一蝶,我都一一珍藏于胸。每次落笔、结尾,总是满意,觉得神韵跃然纸上,总算没有埋汰它。自己的水平差,唯恐画虎不成反类犬,玷污了神山的名头,所以每次动笔,莫不斋戒沐浴,抱着悟禅的心态,虔诚地从心头去翻阅所铭记的每一点每一滴。弯弯的山路,呼号的山风,穷目难及的白皮松,优雅来去的蝴蝶,陡立的石阶,还有百鸟朝凤般的合唱。以及山高我为峰的感慨,神殿的肃穆,云绕半山腰的飘飘欲仙。层峦叠嶂展现出来的绵延逶迤、空阔博大,它既宏伟苍茫,又朦胧悠远。所以,在每篇散文或诗词中,都努力去描述,总觉得通篇结构紧凑如它坚实的峰峦一样,简繁如同它的伟岸多娇,每次完成,总长出一口气,觉得不虚此行。可是,真的再次爬上蟒头山时,无不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
苏轼在《题西林壁》的诗中这样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上了蟒头山,你看到的,你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苏轼所写出来的这样,它深层次的内涵,也许正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而无法窥其全豹了。难怪我总是犯同一个错误:次次以偏概全。每每有歇笔之心,既然没水准能把蟒头山之神、之韵、之灵、之峻、之娇写出来,就不要去辱没斯文了。可是,每次去却频频勾出我再努力一把的创作冲动。廉颇老矣,廉颇老矣!真的对不起这座山了!作为故土的子民,真的为写不出一篇令哪怕自己满意的散文而汗颜。
春雪中的蟒头山,苍茫中尽显精致,玉洁里衬托典雅。那容,那貌,那形,那状,真的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了!因为它隐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才人迹罕至,真正是曲径通幽!春夏秋去的次数多,去的朋友也是络绎不绝,大家都有共识,那就是相对出行方便,安全。冬季或有雪的季节或天气,是万万不敢想的。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要爬上春雪中的蟒头山,岂是区区蜀道所能比拟的?也许体胖的原因,每次上蟒头山,总是怀揣矛盾的心态,既满怀信心,又怯懦裹足。待到半山腰,已是挥汗如雨,疲惫不堪了。雪地里沿着熟悉的山路、石阶向上攀爬,其难度可想而知,以至于几十年来想也没有想过要在有雪的时候上它一回!说到这里,我感谢诸位摄影家朋友,能冒着极大的不安全风险,在悬崖峭壁的各个角度上拍摄,先不说所拍的照片如何,单从这勇气上说,足以令我折服。感谢你们,为所有的人带回蟒头山雪景,把蟒头山的另一种景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已到阳春三月了,想必蟒头山已经脱下羽绒雪装,要看如照片中的娇丽,只能等待明年了。
作者简介:
心路,原名刘一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著作《心路》、《那片云 那缕魂》。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