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叔
文/陶然
麻叔既不姓麻,脸上也没有麻子,‘麻叔’其实是麻叔的‘雅号’。
麻叔家有个祖传的粉条作坊,从大清朝末年传到麻叔这儿,已经传了数代。麻叔家做粉条只用一种原料——绿豆。麻叔用绿豆做的粉条叫绿豆粉,外观晶莹透亮,亮中透绿,吃到嘴里,豆香微溢,劲道顺滑,口感极好。因此,麻叔家做的绿豆粉条,远近闻名。
秋后,种完麦子,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有了一些闲暇,但麻叔是闲不下来的,这个时候,正是麻叔收购绿豆的最佳季节。绿豆是小杂粮,人们只会在田间地头,或是庄稼缺苗的地里种一些,所以每家收获的绿豆,少的几斤,多的也就几十斤。麻叔一到,家家户户把吃不了的绿豆拿出来卖给麻叔,换点儿零钱,补贴家用。
入冬,麻叔便制作绿豆淀粉,明年春天再把绿豆淀粉制成粉条。制作淀粉剩下的绿豆渣不会扔掉,绿豆渣煮熟了,叫做‘麻豆腐’。
在我的记忆里,麻叔和麻豆腐就是我的童年。
每天天刚亮,麻叔便用独轮车推着麻豆腐,走村串巷。独轮车上放个柳编的簸箩,簸箩上苫着一床绷着塑料布的白棉被,里面便是刚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麻豆腐。
麻豆腐可以用钱买,也能用红薯干换,二斤红薯干换一斤麻豆腐。当然,一般的人家,是不会用钱买的。当一盆热乎乎,飘着豆香味儿的麻豆腐端上饭桌,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了。麻豆腐吃法麻极简单,拿盐拌一下就能吃。不像现在,还要炒着吃。记得那时大人们每每说起谁家不会过日子,就说那家人‘大吃二喝炒麻豆腐’。可见在那个年代,炒麻豆腐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人们所不齿的做法。
每天早晨, 我只要听到那熟悉的吆喝声——‘麻豆腐!’,便一骨碌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以极快的速度穿上衣服,到西屋收上一簸箕地瓜干,拿着盛麻豆腐的盆子,顺着那吆喝声,一路跑到街上,把冒着热气的麻豆腐换回家。生怕去晚了,麻叔把麻豆腐卖完或者走远。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每次我不出去,麻叔是不会走的。
麻叔很精明。邻村有个姑娘,小麻叔三岁,因为经常买麻叔的麻豆腐,从十几岁就认识麻叔。每次姑娘换麻豆腐,麻叔总要多给一勺。每次姑娘也面带微笑,回头多看麻叔一眼。
姑娘二十岁那年,高中毕业。再见麻叔时,姑娘面若桃花,秋水含情,欲言又止。那一刻,麻叔感觉自己心跳如兔,飘然欲仙。麻叔回到家后,托人提亲,过了十几天,女方回了信,同意。
腊月二十六,麻叔家张灯结彩,那姑娘过门,与麻叔喜结良缘。晚上,新媳妇柔情似水,细声问麻叔:咱们那时也不熟悉,为何每次单单多给我些?麻叔笑答:谁让你长得这么漂亮。新媳妇粉拳高举,但没舍得落下。新媳妇又问:雅号何来?麻叔笑而不语。那我以后岂不被人叫做‘麻婶’?新媳妇话音未落,窗外笑声骤起。麻叔一口气吹灭蜡烛,再无半点儿动静。
第二天新媳妇一开门,一帮孩子‘麻婶’的喊声震破了天,新媳妇羞的捂着脸,转身跑回屋里。从此,新媳妇变成了的麻婶。
麻婶很能干。女主内,男主外,麻叔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麻叔和麻豆腐一起陪伴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去年回家过年,见到了麻叔麻婶,两位老人已到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钁烁 。寒暄过后,我问起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养生之道,两位老人相视一笑,麻婶说了一句:麻豆腐养人呢。
现在,麻豆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喜欢;即便是炒着吃也不会怕人说‘大吃二喝’。
到酒店吃饭偶尔会碰到‘羊油炒麻豆腐’这道菜,但几乎鲜有人点它,吃到嘴里似乎也没有了当年的味道,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我找不到答案。我想,或许答案就在麻叔麻婶心里,或许就在我的童年。
一直到今天,我也没弄明白麻叔没有回答麻婶的那个问题:雅号何来?
作者简介:
李萌,笔名陶然,河北省沧州市人,1983年毕业于沧州师专,喜欢乡土文学,文笔淳朴,乡土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明。创作箴言:让身边的感动,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