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乞者的情怀
文/王芳
这座桥是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也是贯穿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一条交通纽带。桥面上,每天有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有许多乞丐,这些乞丐常常是一拨又一拨地轮换,像每天三班倒一样蹲守着这座桥。他们总是夸张地展示窘迫,比如疾病和创伤,他们就把这些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路人清晰地看到。开始我都会有选择性的给予,也会让我孩子这样做,渐渐的,我麻木了,随了大流做了过客。
但其中一个乞讨的孩子让我永远忘不了,他那双大眼睛一直定格成“暗杀”我的模样,。他大概五六岁,但实际年龄与他身上又脏又破的衣服一样模糊,他的嘴张得那么大,使劲地吸气,不知道是因为饿想用空气填饱肚子,还是想把鼓得像滚球的肚皮里的空气吐尽,让它瘪下去。他的样子很像一条严重缺氧的金鱼,垂死挣扎。他经常用手指从身边经过的人和车辆,数着丢向大脑袋旁的铝盆里的钱,一张,两张……数着他在桥上本该和伙伴们一样度过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放进铝盆里的是第几张,直到看到身后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乞丐也往孩子的铝盆里放钱时,我的心还在颤抖。
我认识那个老乞丐很多年了,以前我上班的地方就在他家附近,也多少知道他的事。他以前似乎还有些“名气“,只因高考落榜后忧郁成精神错乱。他乞讨时从不主动攻击别人或勉强别人。
老乞丐不向任何人倾诉,总是不厌其烦地写一个人的名字:小雅!然后看着行人发楞。旁人说小雅是他女儿。
他的脸是张标准的国字脸,已五十多岁了仍依稀透出年轻时的帅气。有人说他年轻时就是个很有才华的英俊小生,娶了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漂亮女人,后来就有了女儿小雅。随着病情的加重,妻子无法承受,带着女儿远嫁他乡,从此杳无音信。没多久,和他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也撒手人寰,从此老乞丐就彻底疯了,他每天露宿街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乞丐。他不同于其他乞讨者,只讨要吃的。有人给钱他摇头又摆手,碰到不愿给吃的,他转身就走,像在生气。实在讨不到就去翻垃圾桶,像当年翻自己的书柜那样认真。
去年冬天再见到老乞丐时他已白发苍苍了,头发比鸡窝还脏、还乱,下巴藏在可以编成辫子的胡须里。那张脸没了形状,不再是张标准的国字脸。他仍穿着那件军大衣。大衣发着黑亮的油光,分不清楚是绿色染绿了黑色,还是黑色染黑了绿色,但是我很肯定它就是原来那件绿色的军大衣。老乞丐也佝偻了许多,像是承受不住那件军大衣的重量,又像是两腿绑了石头,让他抬不起脚。
我一次次想起老乞丐把要到的钱,放进大脑袋孩子的铝盆里的一瞬间,我的心被狠狠地撞了几下。有时我路过,还看到他给那孩子找些馒头、油条或莫名其妙的东西,看着小家伙狼吞虎咽的样子,他就很满足地咧嘴笑。有时他还揪一下他的耳朵,与他逗乐。那孩子过马路时,他总是大吼一声:看到车子哈。
这一幕我看得格外心酸,我又多次想看清他的样子:粗黑、僵硬,眼神忧郁,那一刻,我或许能体会到他的心情,这种体验使我有着同样的悲痛与无奈。
以后我再没见到老乞丐了,也没见过那孩子,心里很是不安,但愿他回家了或是让人收留了,而不是永远地去了。
作者简介:
王芳,女,汉族,生于1974年,四川成都金堂人,县作协副秘书长,文学爱好者,甚爱现代诗歌,作品多次发表于省市及县文刊杂志,曾获全国“七夕杯”爱情诗歌大赛优秀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