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人读出骨气。名著给予人的是对文明的了解,是人生所必须具有的知识。走近名著,让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让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让爱因斯坦,让人类精神的光芒把我们照耀,蒸发出凡夫俗子的水分,增强我们坚实的钙质,我们的骨头里就多了一种与光芒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文字里就多了一种纯粹坚硬的物质。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歌颂正义,指斥邪恶,如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始终。这些作品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典型形象,一句句气贯长虹的格言警句,无不凝结着中华名族的浩然正气,起着人生教科书的作用。这些圣贤的书读多了,书中气度、风骨、品位、情感什么的,总会打动、浸染和影响着读书者,这就是常说的书香之气,这一气韵使人高雅脱俗。面对生活的窘迫,势利的冷眼,或许难免怅然一叹,可目光里依然是对那些粗俗和媚骨投去轻蔑;或许时时困于生计,可骨子里依然认定尊严与良心不能作价给纱帽和银两。人要有自己的心灵尺度和道德标准,不能随意被他人摆弄左右,这种品格越是经历风雨,越显出光芒。 读书让人读出静气。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一生大多只有短短几十年,不懈追求才有大写人生,浑浑噩噩必然虚度一生。精神追求的提升,精神品格的塑造,都离不开读书。你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等用文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这个世界漂浮在我们头上,无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还有多少战争的阴影,还有多少贫困、阴谋、倾轧、争斗,疲惫、痛苦、烦恼,可当我们仰望蔚蓝的穹空时,文学的精灵却向我们闪烁着动人的光辉,为我们营造一个充盈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使人从这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中享受到一种特别的欢乐,并引导人们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这种对人的“引导力”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只有书,没有比天更高的,书中包括它的玄妙;没有比地更厚的,书中记载它的道理;没有比道更大的,书中说尽了它的要点。修身养性,变化气质,只有书有这种功效。读书使人内心丰富而圆满,乐观而豁达;使人心静神明,优雅从容;让人俯仰天地,洞晓人生,净化心灵。读书,恍如“打开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
户”,展现在读书人面前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于是读书人犹如吮吸着新鲜的空气,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读书人则心无羁绊,回归本性,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宁静高远。气清更觉山月近,意远愈知宇宙宽。
读书让人读出灵气。读书不仅丰富人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保持温度,既能做到富有激情、昂扬向上,又能做到见解超前,视野开阔,增长灵性。易中天在《我们为何读经典》一文中指出:“我们读经典,就是为了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拜读经典,倘若能做到一字一字、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我们就会在先秦诸子中,从孔子那里读到“仁”、“礼”,明辨是非;就能从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扶贫救困;就能从韩非子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就能从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感受到智慧之光;从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从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读书还是一种精神放牧和漫游,如同牧羊人在天边的草原上放牧他的羊群,时而望望碧蓝天空上的朵朵白云,时而抚弄身边的野草小花,在风烟俱净中自有一番体验。又如看海,在读书人的眼中,面对大海,有时能看到海的澄碧、有时会看到海的苍茫、有时看到落霞的海更美,有时还能看到日出的海潮更壮观,这就是读书人的灵感。读书使人启迪心智、增长灵秀、慰抚心灵。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这样写道:“在黑夜里,书是灯火;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书使人沉静;在困慵时,书给人激情。读书使平淡的生活波涛起伏,读书也使人灰暗的人生萤火四溢。”
读书,让人读出做人的底气。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多少人培育浩然之气;一篇《岳阳楼记》,引导多少人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生情怀。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静中见生气,轻松间出风情,奔突之际现神采。人世间气度的流变,情韵的播洒,精魂的锋芒,都在好书中。读书中,人们能够与贤者为伍,与高尚同行,改进不足,完善自我,不断迈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捧起书本,就是捧起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动书页,就是翻动一个精神的海洋。当你神情专注,把目光拂过书本,不仅会有一种踏实感,也会感到跳动的知识音符能够带着你去遨游环宇;当你凝聚双眸,将求索的视线投射于页面,你会感到一种沐浴智慧洗礼的精神愉悦。阅读书籍,就是积聚人生的资本。一句话,从读书中获取的知识、思想、精神、资本,这些都会成为一个人做人的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命因读书而厚重,人生因读书而美丽,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