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志

过年时节的西安城,街上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红红的十字结,还有那各种各样彩灯,就连街边的树也给装饰了一番,都市的夜景更是美的出奇。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内心却没有多大的触动,在我看来,过年的看点是要看过程的,故乡白鹿原人年前蒸年馍的过程才是我最为回味和忆起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用日新月异来说一点都不为过。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也让过去好多过年的习俗变了样,失去的,必然让人念起。现在城市人过年能在家里蒸几锅包子的都算很不错的,许许多多家庭还不是在馍店买来馒头,就连如今的农村也难免受到影响,也有在村里的蒸馍店买馍的,不过,农村人依然还是自家蒸年馍的居多。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故乡人蒸年馍氛围可是特别、特别浓的。从腊月腊月二十六开始,可以就开始准备了。一般人家的房檐下都会堆积着近一人高的硬柴垛,这也是为过年早早就准备好了的,过年蒸年馍用硬柴烧火,火硬、自然比麦草快许多。腊月二十七,可以说家家就起面了,到了腊月二十八,面也就发好了,二十八开始蒸年馍,一直会持续到腊月二十九,也有人家蒸到三十的,各家情况不同,蒸年馍的多少也会有所不同。虽然有差别,不过各家蒸的年馍种类大致都是相同的。二十七八蒸过年期间自家吃的包子(这里要说的是,近些年家乡人也蒸圆蛋蛋馍的,用来待客的居多),二十九这天就是蒸过年去娘家的礼馍了,那也是特别讲究的,二十个礼馍,十个肉包子、十个枣包子,一个都不能少。当然了,这二十个礼馍肯定不是我说的普通的包子了,样式上也是大不相同的。
蒸年馍,除了自家吃的包子外,蒸礼馍和枣花也是要特别要说的。正月初三是去舅家,二十个礼馍是必须要行的。这二十个礼馍代表着母亲的一片心,十个枣包子,个个都是圆的,形状就像围棋子,当然要大出二三十倍了,直径足有近十多公分的样子,高低就不用说了,里面包的全是大红枣。那时候,这大红枣也是比较紧缺的货,鲜有机会吃的到的;那十个肉包子,就像马骑金的一部分,椭圆的外形,中间又向内凹着,有个小圆圈。那做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时候,常常会多出二三个,以防有蒸得不好看的,未被选上的自然是我们孩子口中的美味了,能吃得上的自然是很幸运的事了。再说那必蒸的枣花,有三转子、四转子,还有六转子等,转子越多,形状越复杂,枣自然也放的越多。转子越多的枣花馍,常常是献给三代祖宗的,尤其是已逝去的父亲或母亲。所蒸枣花也是有多少的,一般都是根据过年前来拜年的亲戚的多少来定,每家亲戚回一个枣花,一般三转子枣花居多,说得过些的,亲戚其实也有远近呢,近的自然回四转子,六转子枣花了。
社会在快速发展着,好多年俗也在变化着。我的家乡自然也处在变化中,如今虽然还蒸年馍,可一般人家也不蒸礼馍了,代替的自然是时尚的礼品了,至于枣花馍嘛,蒸的人家也不是那么普遍了,因为在村里的馍店就能买到,只是那枣花馍太简单,也不好看,跟以前的枣花馍差远了。
怀念过去家乡人蒸年馍的那情那景,回味过去的美好,让人心里的确有些无奈,因为失去的越来越多了。写下此文,我的心也宽慰了许多。

作者简介:白鹿放歌,原名刘建志。白鹿原南原砲里街道办白鹿村人。热衷于民风、民俗的收集和探索,喜欢把所见所闻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