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诗浓忆年俗
谢建林
2023年1月20日,农历壬寅年腊月二十九中午,收到成思行通过微信转发给我的《各地诗友唱和周文彰会长新年贺诗》。欣赏之余,我随即将其收藏,并转发到微信朋友圈。爆竹,也称鞭炮、炮仗。周文彰是现任的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他的首唱《新年贺诗》就谈及鸣爆竹除疫、春色无边的内容:
鞭炮轰鸣疫渐除,烟花五彩展鸿图。
东风拂处皆春色,好景无边萃一壶。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守岁,坐等天亮,把火药装进竹筒,放在火里燃烧,用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音以驱逐吓走怪物,第二天早晨大家一见面就相互道贺,庆幸没有被怪物吃掉,求得吉利平安。从而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习俗流传下来。随着爆竹的阵阵声响,燃放的是人们心中一片驱邪避疫、欢腾喜庆的激情。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农历“五、八、腊”三大节日首推“腊”,即过年。过年是我国节俗的重要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间的风俗,年事的活动,过年的喜庆忙碌气氛,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北方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或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立年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我家在南方,村子里所在的坪山冈,是一个由新屋、老屋、石下坪、石门兜、村里、排下等几个屋场组成。排下是开基之地,人丁兴旺后,部分家族从排下居所分蘖搬到了其他屋场里,陆续散开枝叶。我是“香”字一辈,小时候住在新屋。新屋是由一排五个洞水组成的二层土坯楼房。新屋和老屋在竹山的南面和北面。竹山,是一块由三棵大樟树遮蔽着的村民纳凉休憩的地带。每一棵樟树都是百年以上,而且十人以上不能合抱。樟树中间有一片竹林,西面有一片李树,真的是茂林修竹,桃李芬芳。我到排下云集小学读小学、到下罗坪读立新初中时,都要穿过那片李树林,夏天在那片林子里捉过蚂蚱,过年的时候与小伙伴们在那里捉迷藏玩耍。为什么叫新屋,因为这是相对老屋来说,那是新近盖就的泥土坯房子。上厅和下厅组成的一整套房子,我们村子里人称它为洞水。上洞水和下洞水之间有一个过道,大家称它为“洞子”。从东到西数过来,我家与伯父桂煜家,香艳家在第二个洞水。我家和伯父桂煜家住在上洞水,东边的一个房间是伯父桂照家的,堂兄香仪和玉娇嫂一家子在住。我家的洞水大门朝北,正对着竹山中间的那棵大樟树。总共算来,我家有一间半的房间。其中一整间的房子里,靠西北角按东西方向摆放着一张爸妈的床;床的南面西南墙角上放了一只尿桶,南墙紧挨着尿桶边摆放着一张桌子。在我的记忆里,每天晚上,我坐在这张桌子上,完成坪山村小和云集小学老师课堂上布置的各类作业,整个房间被父亲玉华和来我家闲聊的乡亲们自己卷的生烟自己抽出的雾气所笼罩。东墙靠大厅一侧南北向摆着一张我们兄弟三人睡的床。这间房子南面紧挨着的是中间间,里面铺着我的姐姐香子和翠兰、妹妹素琴和堂姐新年娣、春娣、冬娣她们分睡的两张床。一到过年,小孩子的颈脖子都挂上各式各样的一个蛋络子,他们在洞子里穿梭着,从这个洞水来到另一个洞水,从这一家去到那一家,不停地串门打闹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架”一立,人们便开始购置、加工年货,生产队组织人员赶塘抓鱼,大大小小的鱼分别分给社员。有的人家养出的一头一百五六十斤重的生猪,到过年前在竹山上进行宰杀。农家杀猪,一般焚香敬天地,或至少放一挂爆竹,村里的屠夫和好几个帮手一起抓住生猪,在它“嗷嗷”叫的当口把它抬上案板,帮手按着生猪的四只脚,把它牢牢地按压在案板上。屠夫用一只脚顶住生猪露出案板的头,用手紧紧按住生猪的头和嘴巴,快速地用屠刀直刺入它的喉咙。事先放了粗盐的一个大的陶瓷盆子,装着从屠刀口流出来的鲜红的猪血,一个帮手用棍子在陶瓷盆子里不断地搅动着,直到猪流尽了血。随后,以屠夫为主,帮手为辅,刮去猪的毛,然后用粗绳绑住猪的二只后脚,倒挂在中间那棵樟树北伸下垂的树枝上,处理起来,之后让村民来买猪肉回家去过年。这段时间,每家每户主要是约做衫师傅来洞子里裁缝家人的新衣服,自己动手筑香肠,沙炒红薯片,彻里彻外清扫环境,浆衣濯被,用笼糠擦洗盆甑桌櫈。除夕那天,每家每户蒸几笼藠子肉丸,做米馃,煎芋线子等,小孩子们晚上就着“压岁钱”,早早地睡下,等待着第二天早早起来去捡爆竹。“爆竹声中岁又临,松泉万壑似鸣琴。”(福建涂禹川《新年》)我年纪尚小的时候,记得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晨,人们在爆竹声中迎来新年。母亲杨兰喜奉香敬祖之后,催促我和李福哥、瑞元弟赶紧去睡觉,她对我们说:“明天一早,你们还要早一点起来去捡爆竹呢!”睡眼朦胧之时,我听得洞水外一阵一阵的爆竹声响。天刚蒙蒙亮,我就揽衣起床,打开洞水大门,到屋檐下、坪上或在水沟里,和宝华、建阳、雪华、桂礼、友友、优生、宗涛、艳金、保全、建平、东林、荣生、老鬼、柏林、夏明、斜瘪等其他小伙伴一起,到一家一家的门口争相翻找那些没有爆炸的爆竹。“街头竹爆一声响,脱兔童孙风里冲。”(康彩兰《新春素描》)“忽忆儿时旧事,风景而今换了,犹念那清欢。想说千千字,不觉夜阑珊。”(张秀娟《水调歌头·春节》)朱昆良的《一剪梅·欢度除夕忆》道出了其中之味:“一到零时炮大喧,天下雷连,地上烟绵。不由忆起幼时年,老辈心酸,子辈情添。”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家家户户有了余钱买得起爆竹,辞旧迎新赶早不赶晚,就图个“先响先发”,争第一不落后。这时,燃放烟花爆竹却是整个村子里,在除夕和正月初一子时开始最为繁闹的年味,爆竹燃放连续不绝,鸣响直到天亮不绝。农历腊月二十四一过,单位统一去肉联厂批发猪肉、猪杂等,让员工买回家过年,因为交通不便,允许家在农村的员工做完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提前回家。我骑着凤凰牌自行车,捎着用一个月五块钱零存整取,一年积攒下来的六十块钱买的猪肉和猪杂,兴高采烈的回家去过年。此后,以前家里平时很少见到的猪肉不再是奢侈的年货,父母兄弟姐妹都很是高兴。
如今忆起孩童时期年初一早早起床,蹦蹦跳跳去捡爆竹的快乐情景,我便试拟了诗一首以记之:
蹦跳年头正月始,响声红透春联起。
辗床压岁童心眠,披夜萌新争报喜。
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年节习俗。春联的源头是“桃符”,人们常以“桃符”借指春联,宋朝时的“桃符”就是春联的意思了。上班之余的晚上同事打牌之时,我则就着《行草大字典》和颜真卿字帖等,按照基本笔画临着摹着,用大楷簿练习起毛笔字来。单位放假至除夕这段时间,我就用所学书法的一鳞半爪,义务为左邻右舍写春联。我在上洞水的餐桌上摆开架势,用一只饭碗装上墨汁,手执毛笔,折叠剪开红纸,翻开实用春联集锦的参考书籍,先为自家选上一副春联,写了就粘着米汤用棕刷把它贴到大门两侧和门楣上。“历尽严寒始到春,桃符高挂正芳辰。”(司秀敏《新春畅想》)新屋、老屋的邻居们看见或闻讯后,纷纷拿来红纸,要我帮他们选写春联,纷纷拿来红纸,要我帮他们选写春联。我记得我写得较多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临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北财。”以及一元复始、双喜迎门、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八方呈祥、九州同春、十全十美,百业兴旺、千帆竞发、万象更新,春回大地、春满人间,人杰地灵,等等。“炮仗声消惆怅远,桃符红献瑞祥频。”(徐吉鸿《抗疫迎新吟》)后来有一年春节前,我看见邻居桂芳家的洞水大门口,贴上了歪扭瘦细字体的春联,原来他家的二儿子已经上高中了。从此,我为左邻右舍写春联的义举渐渐稀落了。“桃符更始千门霁,郁垒除残万象春。”(蒙建华《迎新散想》)2023年1月17日,腊月二十六,我将《实用春联精粹》电子书发送至赵翔龙、王冰、孙弘熙、查玉凤的群聊微信群,供他们书写春联时参考。赵翔龙回复说,他今年到淘宝买了一套。“灯笼高挂,门联贴妥,爆竹声里聚年餐。”(饶小伟《行香子·过年》)春联里既有红火的寓意,又有平仄的和谐、韵律的悠长,也有几千年来厚重的文脉和书写传承的诗性表达。
过年又雅称为春节。史料称,江南的春节有“开门炮”和“闭门炮”之俗,大年初一,男丁启门,放爆竹三响,寓意“高升三级”,又有“开门爆仗”之说,这样可以解除病疫,称“开门炮”;年夜饭后,男人于门外放三枚爆竹,旋闭门,称“封门炮”。上海曾经有个顺口溜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九,买香斗。”其中“二十九,买香斗”,指的是买好过年祭祀祖宗的供品和其他杂项,这些主要是香、蜡烛和爆竹。王献力的《小年有感二首》之二“门前笑放鞭一挂,穷鬼先轰再炮瘟。”表达了富裕健康的良好愿望。福建诗词学会林华光副会长的《 故乡的年味(三)》,有一首《念奴娇 • 年味吟怀》里称:“灯笼院头门里挂,字画堂中分碧。奔走儿童,吟哦老者,燃炮诗文国。”道出了春节期间老少欢腾、挂灯笼、燃放爆竹的喜庆场景。
此外,邓耘的“爆竹声中疫疠除,巍巍华夏展宏图。”山东即墨杜继凯的“佳节风临尘秽除,合时礼炮唱希图。”山东安丘蒋里征的“鞭炮声声一岁除,春风催我画新图。”湖南涟源戴国成的“爆竹高歌一岁除,迎新玉兔展鸿图。”湖南九重山人的“旧岁依依炮仗除,新春栩栩启宏图。”山东临朐赵传法的“鞭鸣疫去新春乐”,湖南涟源杨新华的“声声喜炮咒瘟除”,山东寿光崔健的“爆竹声里方言近,故友重逢酒满壶。”这些诗句,既是他们对周文彰会长《新年贺诗》的深情唱和,是“民歌盛世诗千首,茶酒清香盈玉壶”(湖南涟源谢有能)的个性表达,又是“咒瘟”去疫一岁除、大展宏图“新春乐”的自然流露。
临近春节,尤其是小年刚过,沉寂了许多年的烟花爆竹,在癸卯年春节前后的现在,又可以陆续听到小区内燃放的声响了。“待除夕炮响腾云,南北天烧暖,山河梅落芬,短尾的玉兔登门。”(张存寿《双调·水仙子·癸卯迎春》)不论是在故乡,近在咫尺之迩,还是在他乡,远在万里之遥,人们心中始终燃放着朝气奋跃的震天爆竹,依然崇敬向往着,陶醉享受着这种如诗如画的年俗,相互之间拜年、唱和、祝福,其乐融融。
(图片:赖征帆、万绍文,其他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