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明
“‘中国’很早就凝聚了一个核心,才有不断转变与成长的依托。经历万余年的存在与变化,这一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复杂系统,长久以来都是其成员认同和归属的共同体。”引自许倬云《说中国》。
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出现文明断层的国家,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我比较信服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论述:不失序、不远征、不极端。台湾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在最近出版的《说中国》一书中对此也作了论述,许先生的答案是: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先生拥有台湾大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台湾、美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可以说是学贯中西。许先生试图通过论述“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来界定“中国”。他以全球化的视角,结合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理论,将中国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分析比较,纵论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阐明了过去“中国”为何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将许多外围的文化吸入华夏圈内,同时阐明华夏圈如何保持了足够的弹性,以吸纳外围的文化与族群。
许倬云先生认为,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审察自己的归属与认同,也要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这既有利于我们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定文化自信,也可以使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如此,中国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因而消减四邻的敌意,对世界有益。
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一书中陈述的观点,与余秋雨先生的论述基本是相通的。不失序、不远征、不极端,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