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往昔,追忆成长。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轻松愉快、激情飞扬的音乐课堂。

从初中到高中,我们班的音乐课,都是赵继普老师给教唱的。
尽管在那个时期,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贫乏,学校每周只有一两节音乐课。但我却觉得它拓展和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赵老师每次上音乐课,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给我们教唱的充满正能量的经典歌曲,总能使大家怡神畅情、滋润心灵。
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赵老师在给我们教唱《红梅赞》、《绣红旗》、《长征组歌》这些歌曲时,课堂上,他先采用脚踩的风琴或手风琴伴奏,那些如泣如诉、动听优美的旋律、澎湃潮涌的激情,在他的手指间流动,震荡、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
我觉得,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老师能按一定的音符去恰当地弹奏它,就会发岀美妙的声乐来。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峰脚下踩”和“线儿长,针儿细,含着眼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以及“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对这些特定时空下,感人肺腑、撼动灵魂、充满革命情怀的词曲音符,赵老师逐字逐句、一招一式,反复教唱的神态姿势,如醉如痴、恰到好处。似乎调动起同学们心灵深处渴望已久的源泉。
正因为大家在课堂上与赵老师配合的很和谐融洽,如鱼得水。所以,同学们学唱歌曲的主动性、自觉性都很高涨。一堂课下来,每学一首新歌,全班一起合唱,总是那么的整齐顺畅、婉转悠扬、润泽心扉。
曾记得,在1975年5月,学校决定在全校举办一次“红五月”歌咏比赛活动。比赛内容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两首抒情歌曲。

赵老师是学校老资格的音乐教学骨干,他就自然而然成了这次活动的总策划和主裁判。
那个时段,全校初、高中近三十个班,只有两名音乐教师。因而,赵老师就成了顶火的大忙人。他的时间金贵,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既要负责学校业余文艺宣传队的事宜,还要操心歌咏比赛的活动细节。同时,各班级在课外邀请他前去指导的课代表排成队。于是,他一天到晚,总是忙得团团转。时常劳累得声音都沙哑啦。
当时,我们高一四班班主任是田万发老师,他和陕西师大来校实习代理班主任的刘景艳老师商量好,灵机一动岀妙招:决定援助赵老师一下。并首先让我们班委会成员统一思想、志在必得。于是,我们班主动抢先义务承担起歌咏比赛舞台的搭建布置任务。
这样,就为赵老师减轻了不少负担。对此,赵老师深受感动,他就额外多为我们班辅导(演)了两次排练活动。
用心谱写出的词曲最美,用情演唱的歌声最甜。
我们班由于大家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声调音准呈现的十分恰当到位,不同凡响。最终获得了总分第二名的优秀成绩,从而,不仅增强了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也使大家对赏心悦耳、陶冶情操的音乐,产生了真挚的情缘与共识。

从此,我们班只要一唱起歌来,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声音洪亮;陶醉其中、欢乐开怀。
音乐为我们拓宽了思路与视野,也传达岀至高至爱、至深至纯的恒久魅力。大家似乎踩着青春的旋律、乘着音乐的翅膀,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我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认真记下了赵老师给我们描绘和反复示范过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二节拍指挥技巧。后来,我在部队先后指挥过全连官兵和学员大队师生集会唱歌和拉歌比赛,都能得心应手、派上了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