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和远方
文/季竹林
他在家的时候,我们会形影不离。生活低能儿的我,把家里需要处理的事情一一讲述,宽带费要交了、窗帘盒该换了,或者跑银行、修车行,好多事呀,一想起这些就会让我焦头烂额、茶饭不香。然后在他短短两天的假期里,跟在身后,看着一件件去完成。他和营业员沟通交流、填表问价,我则坐在旁边的高脚椅上思绪飘忽、神情游离。有时候等久了,也会偷偷问一句:“还要多久呀?”然后听上一两句根本听不懂的解释。看着他们要说那么多话,问那么多事,感觉生活竟然这么复杂。
我的日常,是两点一线,平淡而单一。工作之余,涂涂写写,或风景、或心情,都行于文内、诉诸笔端。即使一个字都不写,就一个人静静地望着天空发呆,也觉得有趣。久之,愈发乐意在这样单纯的世界里打发时光,便更加不愿去触碰纷杂的世事,懒得去融入耗神的交际。
他的日常,貌似是与一辆大货车相伴来去,其实是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处理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每一天虽不是过得惊心动魄,却也是劳心费神。那个世界,人们精于算计,都寻求着最大利润,一些人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行程中,既有风雨同担的帮衬,也充斥着尔虞我诈的套路。这样的远方,是那种看得见、摸不着的路的前方。
我们的日常,看似毫无交集,格格不入。一个满脑子风花雪月、虚无缥缈,一个全身心辛劳奔波、世俗现实。两个人的时候,便互相调侃对方,他为我起各种或酸或甜的网名,我则笑他一身的风尘、满颜的沧桑。他经常说,一些同行者有好多是夫妻档,而他只能和别人结伴,如果我能够一起出行,省去了互相的牵挂,有了共同生活的圈子,也就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我经常说,一首古诗,读出上句,随之有人接出下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才是人生最大的惬意。虽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虽然互相嘲弄着对方的形象,虽然有那么多的意见分歧,虽然有类似小脚和西服般的观念冲突,我们却喜欢互相倾听,倾听另一个世界的新奇与未知,丰富各自的阅历,体会对方的心境,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我像听电视剧情节一样认真听他讲每一次出行的经历,听他为我描述一个神奇而迷人的远方。听疾驰于戈壁滩上风沙漫天的苍凉;听行走在江南水乡柳绿桃红的繁华;听夜宿野外与狼共舞般的孤寂;听倦意来袭身心俱疲的无助。惊叹他,遇到那么多棘手的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叹服他,辗转千里万里那份对生活的执着隐忍。他也把倾诉当成是一种释压的方式,甚至把一日三餐都和我说个详细。我当然也分享给他写作的乐趣,每一篇作品问世,第一个读者必然是他。听来自另一个角度的分析评判,能够无数次使我的思路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尽管也有唐诗宋词张冠李戴的答非所问,却生出许多日常里刻意找都找不到的话题。不知从何时起,笔下的诗文不再空洞轻飘,而是注入了更多沉甸甸的话题,丰富了内涵、加深了感悟、增加了想法,文章开始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他的远方也不再仅仅是枯燥单调的车与路的故事,而是注入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的美妙韵律。
我们的日常,依然像两条直线,各自沿着各自的轨道延伸, 却能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相聚相守相惜相念。彼此从对方的世界里找到重心,找到希冀,而一起历练自己,打磨时光。
虽然调侃还会有,我的诗里却不能缺少他远方的故事,他的远方也必然注入我诗歌里跳跃的音符。就这样,你许我一个空灵的世界,我许你一个心无旁骛的远方。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