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缘悠悠
——献给母亲节
文/陆振声
现寓居于古城一条小河旁,河上架有一座桥,桥南北两侧绵延着一条长长的林荫小道,小道上植有花草树木,最显眼的是那片条状小竹林,这真可谓小桥流水的佳境。每当晨曦初露的清晨,月光朦胧的夜晚,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此蹓跶。而每每漫步徜徉至竹林幽深处,又总是驻足良久,凝视那竹影婆娑,春笋林立,进而触发起无限情思。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匆匆一瞥的自然景观而已;而我则不然,它似乎引领我穿越那扇久违了的母爱之门……
母亲已逝去整整半个世纪,但在我的梦乡里,其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为缅怀天堂里的妈妈,每当清明节,我都一如既往地给她烧钱化纸,奉上供品。最近一次还特地准备了竹鞭竹苗,补植至墓前,以示铭志和怀念。
妈妈墓地位于古运河畔,曾是我儿时放牛的地方。我在母亲坟上植竹,不光为了表达那种“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内涵,而是缘于妈妈当年哼唱过的一支童谣,其歌词涉及到遍布城乡的竹子。这支儿歌曾陪伴我渡过童年时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竹子的摇曳伴随着母爱一直萦逥于怀。
尤其儿时的夏夜,当萤火虫飞来飞去,妈妈总搂着我在室外门板上乘凉。她一忽儿指着夜空数星星,一忽儿用巴蕉扇拍打着我屁股,赶走蚊子,哼唱着那支“竹子歌”。至今依稀记得歌词大意是:“一竿青竹长又长,长在高坡矮地方,别看竹子普天下,城乡随处派用场,竹篾能够编花蓝,竹篙能够晾衣裳,劈成两半当篇担,走巷窜巷闯四方……”这支童谣不知妈妈哼唱过多少遍,我也鹦鹉学舌似地跟着哼会了。久而久之,我懵懵懂懂地意识到竹子是个好东西,它用处多又广,长大后要像竹子一样做人。
随后在跟妈妈闲聊时得知,外公姓蒋,家住罗桥一带,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老篾匠。他带领全家人编织竹蓝、箩筐、畚箕为生,所编竹具既耐用又好看,成为施桥、扬子镇街头的抢手货。我是妈妈的“拉藤瓜”(老儿子),虽没亲眼见过外公外婆,但外公家屋后种植一片竹林,至今仍记忆犹新。据说,外公编织竹器时就地取材,真是方便极了。也许这片小竹林是竹子歌的策源地,也许这支童谣就是外公劳作之时的即兴之作。可惜岁月流逝久远,只能追溯或猜想,而无法稽考。在孩童年代,我常常托着下巴遐想,要是早出世若干年,跟表哥表姐们一起钻竹林捉迷藏,哼唱着这支竹子歌,那该是一种多惬意的事啊!我们这个家族,从外公到母亲这一辈,均跟竹子结下不解之缘。大概是受到耳濡目染的缘故,老爸老妈也曾模仿外公,充当过半个篾匠。凡篮子、淘米箩破损,他们就劈削一拨竹篾,坐下来修旧如新。惭愧的是,到我这一辈中断了竹艺传承,仅能记得这支以竹为题的童谣了。
原来,外公外婆生有两男三女,母亲系长女,乳名便叫大丫头。直到解放初,母亲到婆家生儿育女多年后,迫于户口登记,才正式补起名曰“蒋文凤”。别看她身材偏小,裹一双小脚,走路蹒跚,但面慈心善,性格温柔,待人和蔼,得到乡亲们普遍赞赏。平时她也会家长里短,算是个特殊的“婆婆妈妈”。比如哪家婆媳不和、夫妻吵架,那里就有她的身影。她乐此不疲,有求必应,热心劝解。时常为调解熬至深更半夜。回顾起那些破镜重圆、和好如初的幕幕往事,妈妈总是无怨无悔地说:“宁拆一座庙,不散一个家哟”。正是鉴于她的“和事佬”的待人之道,化解过许许多多家庭矛盾、离异风波,故在扬州宝塔湾陆庄一带有口皆碑。提起她,没有不翘大拇指的。妈妈是个各种农活都会做的老太婆,上述特色却是她人生最大印记。
母亲是1962年秋病故的,享年还不满63岁。那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末期,不少农家贫困不堪,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当时我正在部队当兵,每月只能领到8元钱津贴,虽也能省下零花钱接济家用,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加之妈妈总是亏待自己,勒紧裤腰带,省下能吃的让给爸爸、哥哥及孙儿们,身子骨终于拖垮了,没能闯过鬼门关。记得殡葬母亲后,正值当年中秋节,目睹月圆家不圆的惨景,我先是劝慰老爸和兄嫂熬过难关,随后浑泪写下追思亡母的祭奠诗,那笔记本至今仍珍藏着……
亲爱的妈妈哟,若您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您曾经领我哼唱的那支“竹子歌”,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编织生活、编织事业、编织梦想,影响着我的人生走向。您不是期望儿子秉承竹子精神么?儿子非但没有忘却和辜负,而且正如您所愿。经过几十载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您儿子早已成长为竹子一般的有用之材。无论是当兵报效祖国,还是转业地方干事业,都曾经显现几度辉煌。尤其是大半辈子投入了记者生涯,充当过一名“无冕之王”的角色。在为普遍老百姓说话维权方面,儿子曾做了一系列善事实事。形象一点说吧,儿子犹如一片“小竹林”,心甘情愿为弱者遮风挡雨!每想到此,你儿就心地坦然,感到欣慰和自豪。香港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里曾记载过您儿子这一业迹,可谓没虚度此生,对得起您的养育和教诲。
竹子以其固有的高风亮节,赢得世间文人雅士的赞赏和推崇。如将母亲的情操比喻为竹子品性的话,我既赞美她的忘我和奉献,也惋惜哀叹其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母亲没读过书,可谓目不识丁,她却会哼唱“竹子歌”。这不是匪夷所思么?其中究竟蕴含几多善良?几多智慧?几多苦心?妈妈呀,世间竟有您这类不知书却达礼的淳朴而伟大女性,具有竹魂一般的美丽,多么难得而可贵!
哦,又一轮清明节来临了。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呢,难道还需老泪纵横么?自然不必了。就让我就用最原始、最特殊的祭奠手法,来缅怀母亲,抒发情怀。一位当代作家如此评价竹子,称它是“箫和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返于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于是,我准备一支竹笛,在妈妈坟前吹奏那支《妈妈的吻》,告慰妈妈的在天之灵。宋代诗人苏东坡不是提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么?那我就祈祷新生的竹苗早日成林,久久陪伴在妈妈的身边!
作者简介:
陆振声,原籍江苏扬州,笔名陆岷、碧洲等,曾长期担任《江苏工人报》记者站站长,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会员,《当代词人》签约作家。自从军期间改行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酷爱诗歌创作。大量诗作散见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人民海军》、《解放军报》、《新华日报》、《金陵晚报》、《江苏工人报》、《南方日报》以及《少年科学》、《少年文艺》、《东方少年》、《上海诗人》、《心潮诗词》、《绿风》、《扬子江诗刊》等全国各地数十家报刊。近几年来尝试歌词创作,已陆续在《词刊》、《当代词人》、《歌词作家》等媒体发表一大批歌词,其中两首分获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金银奖。近期出版了独具特色的讽刺诗集《刺玫瑰》,前期著作有散文集《春风十里扬州路》、《砚池倒影》等,其业迹入选2004年香港版《世界名人录》辞书。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