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奇特年俗: 过“三十朝”
杨盛科
在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中,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常常支撑着各种民俗的形成与传承,传统习俗中往往蕴藏着某一历史事件的经过与结局,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回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民间至今仍然保留有过“三十朝”(除夕清晨)的独特民俗, 这是一种让苗民们热爱和平、继承传统、不忘历史的年文化仪式, 它是把某一历史事件“刻印”在年文化中世代传承、值得纪念的奇特年俗。

旧时,湘桂边界的苗民在农历十月过了苗年后又随汉俗过春节, 而过“三十朝”(除夕清晨)习俗是湘桂边界苗族民间在明代“改土归流”前流行的比吃“年夜饭”还要隆重的年俗仪式,也是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民间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代,已近年关,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们不论职务高低、不论贫富贵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游子们总是千方百计在这天赶回家参加这一隆重而庄严的过“三十朝”仪式。苗族民间兴过“三十朝”(无三十则过二十九) 的食俗据说是与古代一次民族战争有关:有一豪强外族企图霸占风景秀丽又十分富裕的五峒四十八寨, 豪强外族首领决定用上千人的优势兵力趁苗民们忙于过年疏于防范之机、釆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袭击五峒四十八座苗寨。湘桂边界的老苗王获得这一确切信息后,立即通知五峒四十八寨的寨主, 令各家各户将年夜饭提前做好、在天亮时吃完早餐就抓紧时间备战。在老苗王的指挥下, 数千苗兵紧急行动起来将巨石与滚木抬上山堆集在入侵者进寨必经的险隘高坡上, 二十多门土炮瞄准同一方向,苗兵们手持火铳利箭埋伏在两侧山上。当入侵者全部进入隘口后, 老苗王下令吹响牛角, 金鼓齐鸣,杀声震天, 土炮齐响,巨石滚木从天而降,加上密集的火铳与箭簇的齐射将入侵者杀死杀伤多半, 善战的苗兵们高举苗刀从两边山上一齐杀出,入侵者全部葬身隘口, 苗兵大获全胜。
这次伏击战使五峒四十八寨苗民过了一个平安年,从此之后豪强外族再也不敢在年关侵袭苗寨。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防备外族趁过年之机再次袭击苗寨, 老苗王下令: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 日,五峒四十八寨全体苗民必须在天亮前吃罢早饭后作战前准备,严阵以待, 关隘处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戒备森严;男丁们磨刀擦枪,妇女们从事后勤服务, 并作为一种“制度”载入《苗款》永久传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所有的苗民都统一过“三十朝”的习俗,传承至今己800余年。

进入和平年代后, 隘口的巨石仍然静静地躺在高坡上, 四十八座古苗寨已经不再现“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但是,苗民们过“三十朝”(或二十九)年俗仪式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到了年关,家中主妇备好八样荤菜,男主人将丰盛的酒菜置于堂屋中,燃香点烛、烧冥钱、放鞭炮恭请已逝亲人们都回家过“三十朝”。全家人在堂屋中祭拜“天地国亲师”神位后围桌而坐, 逝去的先辈们“坐”的首席被称为“神席”,“神席”上摆一双筷子、一只酒杯、一只饭碗,意寓让逝者千人共筷、万人共杯(碗);男主人用一双“神筷”在每样菜中点一下, 其意是让先辈们在先享受年味佳肴后晚辈才能动筷,让逝者与后辈们同吃这餐具有纪念意义的“三十朝”早饭。吃完早饭后, 家长安排年青人贴对联、挂红灯笼、搞室内外卫生, 迎接大年初一的到来。有些家长带领儿孙们到已逝去的亲人坟上“串门”,燃香烛、烧冥钱、摆酒肉、糍粑与水果等供品, 燃放鞭炮给逝去的亲人们“拜早年”, 以怀念先辈们的历史功绩。
湘西南一带苗族民间过“三十朝”仪式是历代苗民们一种热爱和平、尊重传统、不忘历史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前进,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亡,但苗族民间过“三十朝”的奇特年俗却顽强地保留至今,这是中国年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民俗学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探讨。(2023.1.21.大年三十)

作者简介:杨盛科,男,1947年出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苗学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城步县文联会员。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古稀杨老讲故事”
点击链接-山村纪事
点击链接-刘学用陈芳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