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 年 猪
文/戴顺星
进入腊月,农村的年味渐渐浓了。人们忙着腌制腊鱼腊肉、掸尘、蒸糕馍、买年货、贴春联。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杀年猪”,吃杀猪菜。
“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孩童时代,逢年过节才能见着一些肉。在农村,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日久渐成为风俗。杀猪的当天,还邀请亲戚朋友和帮忙的邻居吃杀猪菜,一贺日子越来越红火,二慰一年忙到头的辛苦。空气中时时飘荡着年味。
夏天,父亲从集市上抱回两头小猪仔,记得那时都是黑猪,大耳朵,短鼻子,尾巴卷卷的。小猪刚来我家的时候环境陌生,对谁都提防着,用它圆圆的小眼睛警惕的看着这个世界。我放学回来,割猪草,喂它,慢慢的,它就不那么怕我了。黑猪长得慢,经过半年的喂养,也就在一百二三十斤上下,大一点可养到一百五六十斤。一头卖了贴补家用,一头到了腊月当着“年猪”,杀了过年。因为全是用自家麦麸和粗粮喂养大的,肉质鲜美。我打小就喜欢猪,它们温顺,可爱,聪明,可是人们不是把它们当宠物来养,所以他们还没到一岁就要被送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我每年都会不舍得那些可爱的圆滚滚的猪,可我又是猪肉吃的最香的那一个。
杀猪要请固定的杀猪匠。村里杀猪匠是一位河南人(家门前大河南岸),人称“徐小矮子”。此人长得矮小,身高一米六左右,精瘦。与电视剧《水浒传》中膀大腰圆的屠夫镇关西判若两人。徐小矮子人不高,但力气不小,一个人不用帮手就可以把200多斤的猪胴体,一个钩子单手提起。徐小矮子有一套杀猪的工具,剥皮刀,尖刀(俗称的杀猪刀,放血用的),尖头铁杆,钩子若干以及一把大砍刀和小砍刀。一只类似八月半采菱的大杀猪通,一件油光呈亮的皮围裙子。
徐小矮子杀猪有讲究。在每年大开杀戒之前,他在自家堂屋老柜上,摆上瓜果香炉,墙上贴着一张张飞持刀的画像。(《三国演义》的莽张飞杀猪的出生,是杀猪匠的祖师爷),上三炷香,磕三个头。初一十五不杀猪,因为人们在初一十五有供奉祭祀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是不能见血腥的。而且每逢亥日和农历有四的日子不能杀猪,亥日代表着猪的意思,四同死,不吉利;定好的杀猪日子,不能退。天上下刀子也得把猪给宰了,定好的日子要是改了,那就是罪过;杀猪的场地选择不能在中堂屋正前方,杀气很重会给主家运带来不吉。杀猪前在杀猪前也要在猪圈里烧纸,这是祈求神灵让猪的魂儿不缠着咱们,让它们下辈子投胎成人,不做猪了;杀完猪不管主家怎么挽留,不管多晚咱们都得走,不能在主家过夜,不然猪的魂儿也会缠上。徐小矮子杀猪很忙,每晚都有人登门预约杀猪的日子。
天麻麻亮,母亲用大锅烧起了杀猪水。猪头天晚上就不喂了,只喂些水,因为饿上一晚后,猪第二天没有力气挣扎,处理肠肚等下水也容易的多。猪二哥似乎知道大难来临,哼哼唧唧,不时冲栏。奶奶站在猪圈旁,絮叨良久,因为不舍更是因为不忍。我觉得“二哥”太可怜,投胎到人世间几个月就被人类残忍地杀死。我问母亲,人问什么要杀猪,猪疼吗。母亲说,猪天生就是养了给人杀的。
徐小矮子在前面吆喝引猪,父亲在后面赶猪,有人拽着猪耳朵或者尾巴,有人围着猪转,听口令按住猪腿,然后一起放到杀猪凳上。听说猪这一辈子看不见蓝天,只有被宰杀前被翻过来的时候才能看到一次蓝天。徐小矮子左腿抵猪脊梁,左手抬起猪腿,露出猪颈,用右手拍拍猪颈,尖刀很麻利的捅进猪脖子,割断颈动脉,血就像决了堤的小溪一样流到准备好的盆里去。这杀猪刀啊,都是捅的猪颈部大动脉连接心脏的那条。
烫猪。满满一桶80°左右的热水准备好了,把猪放进去,用一条麻绳前后左右搓拉。只见徐小矮子一脚蹬着大桶,一声“起”,猪在桶里翻了个身。去毛。猪表皮经过热水的刺激,毛孔增大,刮毛很容易,刮毛有专用的刮毛刀,用剥皮刀也可。吹气。先在猪的后爪用刀割开一个豁口,用一根类似于拐杖的铁钢筋把猪捅一捅,然后衔着豁口处吹气,猪肚子就像气球一样鼓起来。用刀割去猪的乳头,再把连接肛门的大肠用麻绳扎住,防止粪便污染猪肉。割猪头,抓着猪耳朵转上两圈,猪头也就拧下来了。拧下来的猪头交给专人打理,拔掉毫毛,清洗污血。用一个铁钩把猪挂到附近的树杈,割下尾巴,与猪头放在一起。开膛。只见徐小矮子用尖刀上下一划拉,剖开雪白猪肚,掏出内脏。开膛取出下水后,接下来就是割掉猪手、砍排骨,分割猪肉。分割好的猪肉用稻草绳穿好,父亲做上记号,这一块给姑姑送去,那一块给舅舅家送去。余下的放在澡桶里,母亲要用盐、花椒粉腌制保存。最后是翻洗大肠小肠。猪鬃和小肠给徐小矮子带走。
临近中午,母亲把饭菜准备妥当。抢忙的亲戚邻居围着八仙桌而坐。酒是家乡酒厂酿的粮食白。豆腐是用自家黄豆磨得盐卤豆腐。作为主料的猪肉,有多种吃法。大咸菜猪油烧猪血,清肺。大蒜炒肥肠,味道浓厚,油而不腻。茨菇烧肉。土猪肉不肥,切成带皮的丁块,放在土灶大锅翻炒,加入茨菇,配以酱油、盐、糖、五香八角、花椒等佐料,焖烧起锅。滑嫩爽口,回味无穷。猪板油可以熬制成油,足够一冬之用,剩下的猪油渣就成为美味,可以炒青菜、汪豆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畅谈丰收的喜悦,比较谁家猪肥猪廋,猪大猪小,希冀来年再丰收,生活再上一层楼。
如今,村民早已很少养猪,取而代之是大规模的养猪场。手工杀猪匠也已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杀猪厂,集中宰杀,流水作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却是儿时农村生活的温馨和写照。儿时不懂生活艰辛,只知杀年猪和吃猪菜带来的震撼和快乐。至今想起,时光荏苒,斯人已去,唯留感慨。
【作者简介】
戴顺星,江苏省高邮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爱好文学,近年来在地方报刊及网络文学平台发表散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