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辞兔迎思先父

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三十春秋。每当佳节到来之际,我都会思念他老人家和敬爱的母亲。父亲属虎,在虎辞免迎的时令接口,我更加地思念他,心潮澎湃,泪水模糊了双眼。
我的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人,终生以农为业。他自幼失去双亲,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做过“村官”,也没有显赫的功绩;但他八十三年平凡的经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向来以勤劳为荣。年少时他就酷爱劳动,和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起早贪黑地耕耘作业。中年时期,因为家里人口多,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肩上,他更是不知疲倦地去劳作,除了在土地上刨抓,还得另辟生路,外出卖碳换钱,有时还得打零工或支差,曾经还去县硫磺矿当过工人,皆以此来养家糊口。到了晚年,他依然闲不住,早出晚归,做这做那。从我记事起,父亲从不畏酷暑严寒。太阳当头的炎炎烈日下,大田里总有他的身影;寒风刺骨的隆冬,他天不亮即起床,第一个在大路上拣粪,给庄稼地资以营养;雨雪飘扬的时分,他常常修路扫地,为村邻提供方便。在我们这个小村庄,提起我的父亲,村民们都夸奖说他是一位勤快人,把苦下扎咧!
父亲尤其热爱集体。热爱集体是父亲的本质特点。幼年失去双亲后,父亲和叔父兄弟二人全赖本家大爷、二爷等养大成人,周身浸透了大家庭的温暖,脑海自有大家庭的观念和意识。因此,他年少即对大家庭这个等同于“集体”的概念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是为“集体”的事积极踊跃,奔于前头。解放前,父亲争着替村邻支公差送物资。解放后,受党的教育和影响,他更是积极,带头加入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把自家的土地、牲口、车辆等统统交公,被评为模范。脏活累活他也不嫌,为生产队当了二十余年饲养员,精喂细作,任劳任怨,把牲口一个个养得膘肥体壮,在村上多次牲口饲养评比中被评为优秀饲养员。六十年代前后最为困难的时期,他响应号召,把家里的一点余粮交给了国家,而全家人却吃糠咽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仍不余遗力,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父亲毕生与人为善。父亲从小喜看秦腔戏、扭秧歌,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慈善为怀”就是他做人的座右铭。对别人他总是以诚相待,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已。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他总是坚持忍让,自己吃亏,把利益让给别人。对那些做了错事的人,他总爱拿戏剧里的人物作比方,好言相劝,教育改邪归正。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他的善举同样照射人心。他几十年如一人地照管叔父全家的生活,特别是将叔父的儿子一步一步地拉扯大,使其成为我家第一个在外工作的人。父亲的慈心善举,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父亲素以节俭为本。在生活上,父亲非常节俭。他从不吸烟、不饮酒、不品茶。饮食上是清素寡淡,穿衣上非常朴素,粗布衣裳几乎与其相伴终生。到了晚年,孙儿向东给他买了件呢子祆,他也舍不得穿,时常放着,待有事走亲戚才被派上用场。住的地方,几十年没有啥大变化,陈设简陋。至前多年,我这个小家庭还住在一个小半院里。在我们村,父亲以过于节俭为邻里所赞。

父亲以实际行动教育影响晚辈。对晚辈的教育,父亲没有悦耳动听的言词,而注重于躬行,用他的话讲,就是“少说多干,好好做人”。受父亲的影响,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几人从不敢放松学习,孜孜不倦,以求所得;不敢懈怠工作,兢兢业业,以求所进;不敢奢侈浪费,艰苦朴素,以求身廉;不敢为人作恶,多行慈善,以修其德。一言之,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干事,是谓先父精神之折射。


【作者简介】
党九生,陕西澄城人,1957年生,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组织和民政工作,在中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爱好文学,亦喜吹竹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