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 人 是 历 史 的 影 子
一一读徐刚的《梁启超》
文/饶晓辉/江西

凡是读过几本书的人,都会经意或不经意地读到梁启超的名字。这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巨人,随着那个风雷震荡的时代飘然远去了。今人从碌碌庸常中抬起头回眸一下历史,不归途中的人群里必有梁启超的背影。

巨人与历史总是形影相随。
可是又有多少人会耐得住故纸堆中的寂寞,去凝视梁启超炯炯如炬之目;去探寻他曲折深邃的心旅,从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去感悟出惠泽后世的启迪。
感谢作家徐刚,他这样做了。
北京团结湖一苇斋那盏如豆青灯下,徐刚据翔实的史料,用千钧之笔,将栩栩如生的梁启超以及梁启超周围灿若星辰的风云人物,连同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之替,推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与他一道,感受着与巨人劈面相逢的冲击的喜悦。
后人的幸运,是能够作为局外者,冷静客观地评判历史及推动历史的人。但捧读《梁启超》,继尔在读《饮冰室文集》,你却无法不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古往今来,济世安邦是文人的夙愿,道德文章是文人的灵魂。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青年梁启超,目睹着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挣扎已没落,面临着东西列强的虎视眈眈瓜分豆剖,一腔报国之情,令铁血男儿忧心如焚!
“百日维新”的奔走呼号;,亡命海外的仓皇步履,洋洋万言的“新民之说”;宦海沉浮的彷徨困感;,护国讨袁的运筹帷幄;,宪政波澜的委曲求全;,直至最终的退守书斋潜心学佛……纵观梁启超数十年殚精竭虑出生入死,我徒生感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文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失败,并不在于缺乏经天纬地之才,而是天真的固守“君子有所不为”的古训,遂使肥鹿死于乱世枭雄之手。
功矣?过矣?成矣?败矣?梁启超轰轰烈烈一场,将大段公案留与后人评说,撒手归去了。誉其为泰山北斗楷模人伦也罢,诟其为一生善变从风而靡也罢,梁任公置若罔闻不发一言了。但侧耳聆听,梁启超的余响一直回荡在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心上。他们有陈独秀、胡适、鲁迅,还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而梁启超在一个世纪前断言的“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和政变国民意识的“新民之道”,至今仍有精警之现实意义。观《饮冰室文集》中梁启超在文学、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政治、经济、社会学、法律、财政、宗教、地理诸学科的精辟论述,后人在春末击节之后,油然升起的是对这旷世奇才的敬佩之情!
人类文化便是如此藉着每一时代的思想大哲们在崎岖中爬行攀升、执着地传播发展着。

解读巨人,以史为鉴,这是史海钩沉者的价值所在。作家徐刚在经历了追溯历史的艰辛之后,在与梁任公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共鸣与抗争之后,满怀激情的把《梁启超》奉献给读者,其最终宗旨,亦在于斯吧!
夜半灯下,合上书,我如是想。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