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的雪,亲晰的脚印,归家的诗,震撼在心,雪越深,脚下的力道越深,家的温馨愈显得强大。

我记起了这幅世界摄影大赛的金奖作品,归家。一家三口,笑得有多温馨,多纯美,家就有多甜美。
归家,世界性的话题。中国更甚,因为中国人更崇尚一年一度的春节团聚。
回 家 的 路 (散文)
旅外华人 江南雪
春节,牵动14亿中国人的心结;春节,全中国,让心回家。年关将至,背着行囊,赶紧踏上回家路。
鸟飞得再远,也要飞回旧巢;鱼游得再远,也得游回故渊。
异乡再好,终究不是归宿。
故土再远,但那就是根。
此时此刻,每一个漂泊在外为生活打拼的人,每一个海外的游子,无论其身份,年龄,生活状态,到了春节的时候,不管舟车劳顿,哪怕千里迢迢,所有人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和最切实的行动--------回家。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佳节;过年回家,是中国文化里最古老却最坚守的传统。春节的意义,就是团圆;过年回家,已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和基因里。就象《我的中国心》里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可是,大疫三年,中国印里被横加了一道杠:非必要不团聚。染疫直接与生命挂勾,所有的亲情与情感,文化基因或者流世习俗只好搁之一旁,只好接受这个可怕的劝告,非必要不回家团聚……而今,大疫毒性减退,中国佳节归家的情愫再次浓烈地反映到亲情的血脉中,或许,这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在中国除了春节,中秋,元宵,清明等众多传统节日无不流露出对回家的企盼,无不诠释团圆的氛围和对故土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家的情愫在佳节尤为浓烈。
其实,不仅是节日,我们才念及亲人,才想起回家。如果我们放眼长望我们的一生,我们一直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的时候,我们每天上学离家,放学回家,父母的家是我们最初的爱的襁褓,成长的摇篮。等长大后我们离开父母家,到外地求学,寒暑假坐几十小时的火车我们也要回家。再后来,我们在外地工作,每天下班后也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即便是单身宿舍,也是临时的“家”,逢年过节也要回到父母家。到现在,我们出国离乡,在异国他乡成为游子,每天为生活奔忙后,仍然要回到自己栖息的住所,无论是租来还是买来的“家”。
希腊哲人说过,“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不管离家短期还是长期,短途还是长途,去到天涯或海角,家,总是我们在千山万水走遍,最后可以无条件收留我们的地方;家,一直无声地包容着我们放下所有面具后最本真的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只有家人才能分享的最独有的悲欢离合;家,始终是安放我们身心唯一的栖息地。

因为千万种缘由,我们无数次从家出发,而我们的目的和期盼却无一例外是平安地回家。离别半步即天涯,在我们迈开这半步的时候,只有家及家人在默默地目送。倦鸟归林,回家后扑扑的风尘在家人的嘘寒问暖中顿时被抖落融化。沿途旖旎或荒芜的风景,斑斓或沧桑的经历,在回到家开门到再关门的那一瞬间,全都会被关在家门外。
从少年到白头,咫尺至天涯,我们的脚步一直在离家和回家之间永无休止地轮回。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江南雪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