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
文/王琼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年初一,走在乡间巴根草牵牵绊绊的田埂上,我想起了这句话。遵乡俗给新故去的亲戚拜新年,不是第一次,但都是直奔家门。但这次却不同,跟着亲友乡邻们把酒烟果品等拜年礼物先放在路埂上,拿着纸钱、、线香、鞭炮等先去墓地。
清晨的风有些刮脸,脚下枯黄的巴根草绵软又有弹性,两边的田里一簇簇的稻茬站得齐整,保持着硬朗的形象。低飞的鸽子不时掠过,留下一串清脆的哨音。在田地头,见到些干草堆,在清冷的风中传递着乡村温暖的气息。
亲近乡土,心,湿湿的,软软的。
姨夫的安息地在离家一里地的河岸上,四周都是田地。这样,依然和熟悉的河塘、庄稼、菜蔬、牲畜、花草树木相伴,和亲切的土地、乡人未曾远离,是劳作一生的农人身后最大的慰藉了。那些刮过树梢的风、稻麦灌浆拔节的声音、甩着响鼻的耕牛、走过的或轻或重的脚步……生的鼓乐和节奏,召唤着长眠的人一次次回到亲人的梦中。
表弟和表妹夫等在那里,远远地望见我们,就点燃了鞭炮迎接,我们跪拜行礼、焚香烧纸钱,表弟虔诚地叩头还礼。一拨又一拨的乡邻、亲友来到墓地,表达着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在这里,广袤天地的一隅,古老的礼俗被接引而至,在人们的心头落下雪白的花瓣,弥漫着人世的情暖。
依旧踏着柔软的巴根草往姨家门走,舅家三岁的小孙女却险些被绊倒,定睛看去,巴根草虽是枯黄,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泥土,那节段分明的长长的茎依然坚韧,蕴含着勃勃生机。不难想见,春风的信使一到,它很快就会发芽,将绿色铺满田埂。想起它的另一个名字:铁线草。这经得住牛羊啃食、脚板践踏的草,又多像一茬又一茬吃苦耐劳的庄稼人啊!
到家是另一番景象:家门口、堂屋里、厨房里、院子里或站或坐的是和我们一样拜祭过回来的拜年客,彼此寒暄着。六旬的姨领着女儿、媳妇正马不停蹄地忙碌着饭菜,侄男侄女和一些乡邻也帮着淘洗、摆席等。拜年的客人们要在主人家吃两餐饭,早饭的流水席一场开两桌,撤过两场后,我们坐到桌旁,已经九点多。虽是早餐,也是酒菜齐备,冷热荤素十多盘菜,加上热气腾腾的火锅、油炸豆麦粑粑和年糕,再配以牛奶、红豆粥等,显示主人家对客人的郑重和感谢。为了拜新年这一天,姨家提前准备了一个星期。没有猫眼防盗门的乡村,不仅有火热的心肠,还有许多纹丝不乱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构成独有的风俗和文明,走进的人无不被感染并浸润其中。
没有几个月前的悲伤气氛,姨和亲友乡邻都很平和地谈天说地,说收成道家常。接受风霜雨雪,也接受生老病死,它们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土地打交道的乡人懂,他们不显山不露水的骨子里装着乐天安命。哭的时候放声地哭,哭过了把悲伤收起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人若走不出来,连累庄稼也长不出来。他们说。
流水席仍在继续,我跟着母亲四处转转。久居城里,难得走进乡村的襟怀,眼里、心里都想多收纳一些。母亲平常来的勤些,不时地解说。姨和姨夫勤劳,两层小楼的家温馨明亮。房前屋后都栽着果树,母亲指点着那些裸露着枝干的树:这个在楼上伸手可摘的树是枇杷树;水塘边的大树是杏子树;右山墙那儿是一片桃林;左山墙那儿是樱桃,樱桃树下那堆码放整齐的柴堆,还是姨夫捆好的……我听得眼窝有些潮湿,春天会再来,鸟语花香果熟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不会回来了。
开门炮的红衣和烟花纸筒仍堆在各家门前,清早村庄各家相互挨门拜年的活动已告一段落。按此地的乡俗,年初一不去距离远的亲友家拜年,除非是给新故去的人拜新年。没有熙攘的车流人流,村庄是安静的,如住着一尊安静的佛。稻茬田是安静的,如农人休憩的坦然。门前的水塘平静如镜,鱼儿也是安静的。然而,越过水塘抬眼望去,大片平展碧绿的菜地正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走近看有青菜、大蒜、莴苣、蚕豆、油菜、荠菜等。暗自思忖:写“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古人看见了,会不会改写诗句呢?这些菜蔬们,正在自然的韵律中绽放自己的芳华,是鲜嫩多汁的生活,也是农人在土地上描绘的一幅幅绿色的水墨画。
新年伊始,行走田陌,浅嗅泥土的清香,感受脚下土地的温热的心跳。因着那些俯身大地、在二十四节气中耕耘的农人,最后把骨殖埋进了土地的深处,滋润着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
午餐流水席下午四点多结束。我们来到院子里告别,淡淡的阳光斜照下来,含笑擎着新叶、山茶举着花朵,任阳光为它们剪下美丽的影子;多肉植物们的叶瓣已悄悄拱出泥土,蓄势待发。抬眼处,看见屋檐下一个破损的泥巴燕巢,表妹说,柳树发芽时,一对燕子会飞回来修补它们的家,然后生儿育女。解下围裙的表弟媳也出来相送,她的腹部微微隆起,一个小生命将在春天诞生。
冬的寒冷收敛了翅膀,春的曙光擦亮了眼眸。年复一年,村庄续写着土地上的故事,它沉默又前行,失落又给予,枯干又青绿。原汁原味的日子,沐浴着雨露天恩,携带着悲欣酸甜,流泻出柔情的光芒,一路向前又牵牵绊绊。蓦然想起了村上春树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我们永不沉沦的理由吗?
新年,是一枚闪闪发亮的钥匙,打开亘古的周而复始,生命的馨香正随春风散溢开来。
作者简介:
王琼,中学教师。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地方报刊、散文集、诗集及网络平台。诗歌曾在“中国·合肥·桃花诗意行”、“中国·肥西第七届紫蓬诗歌节暨大美肥西微诗歌大赛”评选中获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