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代 宗 法(5)
作者 : 豫南杨
20230119

导读:宗法是以家庭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现将宗法常识解说如下。

第五讲:避讳
避:躲开、避免之意。
讳:有所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避讳,就是不直接用口头语或书面语表示与帝王、或显贵、血统直系尊长名字的字。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该词早出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典籍。
避讳起源有三说:夏商时期说、西周时期说、春秋时期说。
这三者说法要么证据不足,要么律规不够严格。
避讳发展,始于东周,普及于春秋,盛行于唐、宋、清三朝。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在这个总则下,出现缺笔、添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避讳方式。

回避帝王名字的字较多,如:汉高祖的名字叫邦,《论语.微子》里的“邦” 到《汉石经残碑》就改成了“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如“恒山”改为“常山”;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三世”称为“三代”,《世本》改为《系本》,柳宗元《捕蛇者说》把“民风”写成“人风”;唐高宗名治,“治”改成“理”或改为“持”、“化”,韩愈《送李愿归磐谷序》把“治乱不知”写成“理乱不知”,李贤把《后汉书.曹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舒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清聖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清人书籍里的“玄烏”、“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
避讳帝王名字缺笔的较为常态,如:唐太宗李世民“世”字改作“卅”,清宣宗的“寧”字改作“寍”。
与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近音的字叫嫌名。嫌名有不讳嫌名和避讳嫌名两种情况。不讳嫌名的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就不改变“京兆”的“兆”字。避讳嫌名的是三国以后才实行的,如: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忠”“中”同音,连带避“中”字,“中”就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地名官名也改变了不少。

避血统直系尊长名字的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叫避家讳,如:淮南王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由于避讳,改变很多人的名字或姓氏,如: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啟,微子啟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徹,蒯徹被称为蒯通;汉明帝名荘,荘助被改为严助;《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唐玄宗李隆基的“基”与“几”同音,“刘知几”改为“刘子玄”;清代,为了避清聖祖讳,“刘子玄”复名“刘知几”,“刘子玄”又改称“刘子元”。
民间墓碑的“皇考”“皇妣”,今为“先考”“先妣”,这是避皇讳的身边例子。
古汉语里的“通假字”“异体字”,多是避讳造成的,给今天学生识文断字带来很多困难。

作者简介
豫南杨,男,汉族,河南新县人,1958年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教育业,懂谱学,知地理,晓日柱,通礼仪,擅长氏源姓始探究,喜录民间奇闻轶事。教科研作品曾在《中国地图》、CN刊上出版发行,诗歌、散文、寓言多被官网平台收录。新、光两县《杨氏宗谱》主编,新县《杨氏族志》副编,新县《雄关古寨》采编,编著《王店村志》,组织重建“杨公祠”,命名“斋醮堂”,撰写杨家冲杨氏始祖杨珠夫妇碑文和杨家冲“杨公祠”版面图文,出版发行校本教材《村落文化》等。工龄42年,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6个、地级奖7个、县级奖27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