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起海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媚的阳光?洁白的沙滩?还是高耸的椰子树?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屿,它不仅拥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的海洋资源,还有淳朴善良的原住居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大家好,我是济南市历山双语学校二(1)中队的红领巾寻访员李昀城。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探秘海南非遗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黎苗风情,感受海南非遗文化的魅力吧!
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是黎族人针对当地高温、潮湿及毒蛇虫蚁多的特点发明的。船形屋用树枝藤条扎架,草泥糊墙,拱形的屋顶上盖着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艘倒扣的船,因而被称为“船型屋”。
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锦
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黎锦的纺、织、染、绣等四大工艺,对棉纺技艺的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古老灿烂的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精美,“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锦工艺由衷的赞美。
黎族妇女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纺织技艺,通过母亲的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制作一套盛装,往往需要花费3~4个月,每一件艺术珍品都承载着黎族妇女的心血和结晶。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陶器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采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制陶手法,传承至今已有超过六千年的发展历史,被称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黎陶的制作非常繁琐,有挖掏、碎土、晒陶、和泥、制坯等十几项步骤。
2006年,手工艺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南椰雕
椰雕是以椰壳、椰棕、椰木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种实用产品和艺术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旧时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天南贡品”之誉。椰雕工艺品样式新颖,造型古朴,画面雅致,质地轻巧,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海南风格。
2008年,椰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也叫更路簿。是过去当地渔民自编自用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或手绘的航海地图,是祖先世世代代用用生命和鲜血写出来的“南海天书”。在文昌、琼海等地,渔民传抄《更路簿》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更:是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一更等于60里,路:是航行的路线图,簿:即使本子。千百年来,一个罗盘一本《更路簿》,让渔民躲避暗礁,辨识方位,顺利前往南海作业。
2008年,南海航道更路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也给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了温暖。
2006年0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竿舞
热情洋溢的竹竿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动作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人们聚在一起跳竹竿舞,场面豪迈洒脱,气氛热烈欢快。流放海南三年的苏东坡北归时,得到了黎族父老乡亲“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于是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的诗句。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2006年,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岛是一个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融的岛屿。岛上至今保存着许多古老的传统,还有儋州调声、黎族三月三节、崖州民歌、黎族传统器乐、琼剧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星辰般璀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先辈们积累的经验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今天的寻访活动结束了,但是弘扬非遗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我们一起了解非遗、学习非遗、增强文化自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