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是什么
重华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妈妈渴盼儿女归来
挂在腮边
苦涩而欢乐的泪花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一对一对红联贴在
门楣窗边
喜庆而祥和的明霞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蕴藏在肉香中的味
桌上散发
一股股喷香的鸡鸦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纯香美酒中飘来的
惹人心醉
一盅盅沉香的奢华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孙童稚嫩的小口中
追逐憨笑
露出一颗颗的新牙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佝偻着瘦弱的驱体
岁月冲洗
妈妈两鬓上的霜花
年是什么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人人品尝
一碗带苦涩的砖茶
年是什么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儿女脚底一踏油门
留给父母
永远萦绕心的牵挂
又忆儿时大年味(一)
重华
我出生在大青山中段后山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俗话说:“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因此回忆儿时年味,也只能从狭义的我们村说起。
从严格意义上讲,年的味道从冬天就丝丝缕缕地飘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年到头,人们很少换一件新衣服,大多为将旧衣拆开洗净,然后通过浆洗、捶打、摩平等工序,再做成“新衣服”。过去的针线活青一色手工缝制。因此一家五、六口人里里外外拆洗一遍可决非一件易事。记得农历一进入11月,母亲便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借着如豆的灯光,赶制缝补全家衣服。有时午夜停针,有时通宵达旦。记得我小时候特别爱穿母亲缝制的“夹袄”和“牛鼻鼻鞋”。所谓夹袄,即里外双层,浆洗过的夹袄油光铮亮,因有浆糊的作用,所以在太阳的照射下容易发光,前襟对开,襟的边缘一边是五道“扣门”,一边是五个“桃圪蛋儿”,穿上夹袄,将五个桃圪蛋儿依次嵌入扣门,前襟很是严实。因此适宜春秋两季穿。牛鼻鼻鞋纯粹用布做成,千层底得用细麻绳一针一针衲,鞋帮也得一针一针用线引。脚面有两道隆起,隆起的部分将鞋面分割成牛鼻形状,牛鼻鼻鞋也因此而得名。这种鞋有两大特点,一是根脚,二是结实。所有这些,都是靠母亲一个十一月一针一针去完成。我躺在被窝里,看着母亲一针一线的缝制衣服我迷迷糊糊进入甜甜的梦乡。
为充实春节文化以渲染节日气氛,因此每年场收结束,就开始陆陆续续准备年事了。
文革前及文革期间的好长一段时间,村落比较大一些的都要举办次年正月的秧歌晚会。晩会不啻二人台,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船灯与狮子灯。
先说二人台。我们村两个生产队,共四百多口人。能说会唱的也有几位。六十年代初期主要上演《卖碗》、《牧牛》、《卖菜》等二人台或小歌剧。接近文革主要上演《刘二和》、《夺枪》、《白果树》等。不管那种剧目,总得经过排练才能正月正式登场。排练节目选一个较大的房子的人家。小时候没有电视,冬天夜长,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去看彩排节目,一看直至彩排结束。因此有些台词仍可熟背如流。如《白果树》的台词有:白果树来高又高,树叶如扇轻轻摇,摇一摇来闪一闪,闪动渔船水上飘……
秧歌必须配备船灯、狮子灯(后山地区少见抬搁与脑搁)。村里也有心灵手巧的,找来一些细木棒和麻杆子,用细木棒做“龙骨”,麻杆子做辅料,做成船的样子,外表再糊上麻纸,贴上用红草莲、绿草莲剪成的精美图案,剪上几个大红“蜂窝”用以装饰船灯的外表。狮子灯的做法与船灯做法大致相等,只是做成类若狮子状即可。做好后放在生产队的库房里待用。
进入腊月,大年也渐来渐近。腊八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记得年幼时,母亲前一天就将豆子(一般后山地区都用豌豆做粥)泡好,泡豆的过程叫“浸豆”。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因此熬粥的内容也十分单调,仅用黄米、红枣、豌豆一并放入锅中熬煮。天不亮即起床吃粥。传说粥吃迟了会得“红眼病”(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大人小孩争先恐后起床吃这一碗热腾腾的枣米豆粥。
过了腊八,年关渐渐逼近。我们村一过腊月二十的十来天时间里,每天做什么几乎一成不变,似乎约定俗成。
腊月廿十,家家户户压粉条。压粉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弄对的一锅比一锅压出的粉条舒展、滑溜。弄不对粉面不仅随汤,而且压出的粉条蜷曲而不舒展。我妈不是压粉条高手,隔几年总有一年压不好。我记得我妈一但压不好,满脸沮丧,不一定哪天还重压一次。
腊月廿一焐萝卜。这一天大多人家从窗户上门缝里冒着丝丝缕缕的蒸气焐萝卜馅。焐萝卜馅的过程大体人如下,先找来二三十斤萝卜,切头去尾,放在清水里洗净放笸箩里,然后用擦子擦成寸许长的丝子,待萝卜全部擦完,锅里的水也开了。将擦下的萝卜丝加入沸水中,煮到将烂为止,然后用笊篱捞入凉水中冷却,再攥成“萝卜蛋蛋”,放在“拍拍上”,端在凉房中速冻。大概焐三、四锅或四、五锅,锅里的水一直不换而仅续,目的是保留水里的糖分。待萝卜焐完,锅里所剩之水已有足够的含糖量。然后将水舀在小锅里,置于火炉上熬制,直至水份大部分蒸发仅剩糖稀。次年正用蘸着吃糕用。
腊月廿二蒸包子。包子馅的内容多数是土豆和萝卜,再放入猪羊宰杀后炼完油所剩的油渣。包子一蒸六、七大笼,正月后半月备用。
腊月二十三蒸“大窝窝”,大窝窝是由莜面、白面、荞面混合而成,再经发酵后蒸成馒头状的食品。记得小时候,我极不爱吃这种食品。一到正月后半月,家家户户熬面茶泡大窝窝,回忆那段时光还真有意思。
腊月廿四“蒸点心”。点心即类同现在的馒头,一蒸七、八笼,出笼后上面点上红点,连带还蒸一些工艺品面食,如“花”(形状像花)、“枣山”类的东西,用以供神。
腊月廿五蒸糕。糕面的成分是由黍子加工而成。因后山地处高寒,种出来的黍子做糕不精,因此人们也不大种植。靠前山的马车上后山打换一点儿,所以后山地区吃糕的机会少。我妈是不会蒸糕的。年年蒸糕得聘请糕匠。六十年代初期鲜有记忆,六十年代后期糕匠即我的二姐夫。一蒸三、四十斤黄米的糕,正月及二月前半个月足够吃了。炸完糕副带炸一些麻花及油食子之类的食品。
腊月廿六家家户户打扫家。深层次打扫每年仅一次。母亲和姐姐们一大早起来,将被褥、大毡、席子以及躺柜上的摆放的瓶瓶罐罐一骨脑儿搬至屋外。六十年代初期没有“仰层”,一年的尘土都落在椽檩上了。用扫把哗啦啦一打,灰尘尽皆落下。打扫完灰尘,开始粉刷墙壁。一般粉刷三次就白了。
大毡、席子上的土一般是我的活儿。尤其是大毡上的土,庄户人家终年与土打交道,毡上的土多是正常现象,因此毡上的土,打了又扫,扫了又打,直至敲打后再看不见尘土为止。到了后半响整个屋子才能打扫下来,此时大多累的精疲力尽了。
腊月廿七家家户户糊窗子。过去的窗子,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一部分用来糊纸,下一部分用来装玻璃。这里所说的糊窗子主要说的是糊上半部分。上半部分花样较多,木工把它割成月宫、茶楼架子等形状,最简单的是“八八窗子”。记忆中的八八窗子已不常见,多数是茶楼架子或月宫。
糊窗子是一种精细活儿,一般由母亲和姐姐们完成。先将红、绿草莲(一种带彩的软薄纸)剪成多种图案,多为直角,好在窗格的直角处贴,有云子、花儿等式样,然后整个窗子覆上麻纸。麻纸上再按窗格的造型,贴上各种窗花。晚上从里一般看不见窗花,白天通过阳光照射透过麻纸图案清晰可见。新糊的窗子没有经过烟熏气打,看上去白亮可人,年味十足。糊窗子用时约一个上午。
腊月廿八煮猪头贴对联挂年画儿。到了腊廿八这天,家家户户踩着同一节拍,要干什么都干什么。一大早起来,父亲用镐头撬开肉窖,取出猪头猪蹄,浸泡在水中,浸泡一两个小时,猪皮变软,便于刮洗猪头表面的油污与烫痕。我们开始贴对联。土墙上贴对子可不是一场易事。刷上的浆糊立马冻了,冻了的浆糊是粘不住对联的。尤其是对联上下两端,浆糊打不到,很容易起来。更有甚者,有时上午贴上去下午就掉下来。因此还得捡起来重贴。记忆犹新的是我写对联,不懂对联内容,竟然把毛泽东《送瘟神》诗句“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戸萧疏鬼唱歌”的内容写在对子上,又堂而皇之贴在大门两侧。好在人们多数不懂内容。大年本应写一些喜庆的内容,而我却偏偏去写瘟神一类的东西,至今回忆起来不禁忍俊不禁而笑出声来。
过去的年画一贴就是好几年。我记的我们家的年画有四扇屏《西厢记》、《鸡蛋变牛》、《关羽》。这些画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贴到文革初期。贴画的过程大致如下,先将旧画取出,和上一块莜面,然后在画上来回滚动,直至画上的烟迹被莜面席卷而去为止。贴画讲究贴正,一个人专门在地下看高低,一个人在炕上用图钉贴。家里一挂上画儿,花花绿绿年的味道就十足了。
晚上,热腾腾的猪头盛在盆子里,母亲一刀一刀将猪头肉切成大块,我们一家围坐在炕上,其乐融融、大快朵颐地品尝着一年仅吃一次的猪头肉。
腊月廿九俗称“年满月尽”。天麻麻亮,姐妹几个就念画儿上的说明。回忆起,真的十分有意义。
到了这天扫院是我的箍牌买卖。院子大概有三、四分大,扫一遍还是蛮费劲的。没有积雪总好说,有了积雪得一箩头一箩头往处担。尽管是苦力活儿,一点也不觉苦累,反倒乐此不疲。
腊月三十这天,一切都已停当。我们换上“新衣服”,零零星星响几个鞭炮与“连二炮”。母亲忙于做饭,父亲忙于糊灯笼。中午饭似乎重于年夜饭,除了豆芽菜,还炒几个菜,如羊肉炒细粉、炒鸡蛋等。炖骨头在午饭中扮演的是主角,吃完炖骨头,还有猪肉烩粉条。猪肉烩粉条是我的最爱,一吃好几碗,主食馏糕馏点心基本不用了。可惜现在粉条不敢吃了。

下午上坟。年幼时我大带我上坟,十五、六岁就变成我一人上坟了。
年夜饭正是不太复杂。豆芽、猪头肉、饺子。大约六点半开始挂灯笼、响炮。此时段为“安神”,这个安神不是镇静的意思,而是安排好神位,待接下神来神仙各就其位。
前半夜兜兜里装着鞭炮、红枣、黑枣、水果糖,开始跑大年。我们村两个队,约八九十戸人家。挨家挨户串门。看看这家人家的对联,瞧瞧那家人家的年画儿。
本来“接神”应该是十二点,村里大多数人总是想把过去的一年再三挽留,一直推到凌晨三、四点才接神。
昔日农村少有硬柴、大碳。因此拢旺火以麦秸(俗称麦花子)。麦花子拢旺火火苗高,但不经燃,一会儿一大堆麦花子燃烧殆尽。鞭炮与连二炮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此时众神已接回,煮饺子吃饺子自不待言。熬年这夜,尤其是小孩红火的彻夜不眠。(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