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南 往 事
文/甄春延
云南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这几天听朋友讲,有许多人冬天不去海南生活了,都去西双版纳了。我的一个40多年前的同学还动员我去版纳度假,说那里暖和,而且好多都是吉林人。
云南省实际上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云南的楚雄州、思茅地区(今天的普洱市)、大理市和昆明市都生活过。论美,论山水还是思茅和大理,那里的山水风情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楚雄生活的时候我还小,对当地的自然风光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云南到处是绿的颜色,山的奇俊,水的清澈,人的淳朴。
1970年以后,我们从楚雄到了思茅生活。那里的山水风情自不待言,非常美丽。从昆明一路往西南,经墨江、南涧、弥渡,最后到了景东县。沿途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非常漂亮,印象深刻。我记得我们在景东居住的时候,我们是在大山里面,远离尘世。一到夜晚,林场里静的瘆人,耳朵里听到的是山风的呼啸,野兽的嚎叫。
然而到了白天,山清水秀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林场的周边满是苍劲的阔叶林,随风摇曳的竹林。山头上还有几棵几人合抱的大榕树,没有事情时,我常常爬上大榕树,躺在树杈上假寐。山脚下是网状的梯田,耕种时节,农民赶着水牛在田间劳作。
用现在的话讲,悠然自得。农民常常是在插秧的时候,田里撒上鱼苗,等到收获季节时,水稻收割完,人们就开始抓鱼了,生产、养鱼两不误。云南的水田地里还有一个特点,黄鳝(即鳝鱼)很多,我们经常在晚上拎着马灯下水田里抓黄鳝去。黄鳝非常不好抓,极滑,必须用3个指头抠着抓黄鳝,否则极易滑脱。
山里的农民极其淳朴,我和父亲到农村去买东西时,农民把我们请进家去喝茶。景东农村的喝茶和现在的喝茶绝对不一样。喝茶的杯子类似于今天的喝茶的小杯,但是他们是把茶放进一个大茶壶吊在火堆上煮,水开的都沸了,他们才把这浓浓的茶水倒进茶杯,请您喝。这种茶喝起来口感极苦,但是浓香四溢,闻到的是满屋茶香。
父亲恢复工作以后,我和父亲曾经去过大理。当年的大理,还没有那么多的游人,景点也显得简单粗糙。
但是,后来在电影中看见的美景几乎都看见了。“风花雪月”是大理最著名的四大景观。皆以地名为由,大理的上关曾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人称“上关花”。
下关则是一个山口,清风徐来,舒爽惬意,人称“下关风”。雄伟壮丽的苍山横亘大理境内,山顶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人称“苍山雪”。洱海风光秀美,每到月夜,水色如天,月光似水,人称“洱海月”。

苍山又名点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明代文人杨升庵描绘它“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拖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苍山共有十九峰,这十九峰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海拔一般都在4000米左右。
大家看过的梁羽生、金庸写过的小说好些是以苍山为背景的,特别是《天龙八部》,可惜,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两位大家的名字
说云南老百姓的淳朴,我可以讲个例子。云南的思茅地区盛产甘蔗,成熟季节,一些甘蔗地就在路的两旁。人们赶集时,累了就坐在路旁,随手砍下几根甘蔗啃嚼起来。那香甜的汁水进入喉咙中,沁人心脾,爽快极了。
而且老百姓是不会干涉你的行为的,有的时候他们往往还是主动的砍几根送给你。但是,切记不要砍了直接就拿走,因为当地的习惯是不能够这样做。你在那里怎么吃都可以,唯独不可以拿走,拿走就需要花钱的。
我在80年初就去过西双版纳,那时候的西双版纳游人几乎没有。父亲在云南从事林业工作多年,就是没有去过那里。临回东北时,父亲带我特意去了一次西双版纳。
从昆明到版纳,沿途景色秀丽,山路崎岖,高耸入云,林相也不同。昆明到墨江、弥勒、景东等地方,路两旁的山林都是松树、竹林什么的,到了版纳境内,就渐渐地变成了阔叶林,高大的乔木林,反而松树看不到了,同行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热带雨林”。我们还到了今天人们所说的“野象谷”,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
但是陪同我们的同志特意告诉我们,这个地方经常有野象出没。但不像现在,野象在那个地方多的很。因为1974年的时候,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拍纪录片“捕象记”的时候,曾经打死过野象。
野象记仇,就很少回到那个地方。我们去的时候,随行人员告诉我们说,野象现在基本上一两个月才能够来一次,所以我们去的时候比较安全。我是第一次见到过原始森林,感受到的是心灵上的无比震撼。参天的大树比比皆是,有些树我从来就没有见过。
我看到一种大树高耸入云,至少几十米高,我记不得它叫什么名字了,好像当地人叫它是望天树。
版纳有两个植物园值得一看,一个是中科院所属的植物研究所,一个是当时兵团所属的植物园,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那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觉得这个世界真奇妙。
我自小在云南长大,对云南的确充满感情和怀恋。我在的时候,云南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惜由于工作忙,不能够总回去。
愿云南美丽常在!
愿彩云之南幸福安康!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3年1月19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