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讲:郑小平
编辑:杨建松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圜)果抟兮。”
史学家说,屈原的这篇《橘颂》是最早的咏物诗;诗评家说,屈原言志之所以托“橘”,是因为橘中有他的国恋,有他的乡愁。有他割舍不去的绵绵情思!

江夏是古楚腹地,也是屈原行吟的“鄂渚”,还是金橘不迁的佳壤。
然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一千年,江夏却不产柑橘。
比我年长两岁的老林曾告诉我,他第一次吃橘时已经9岁。因为有吃萝卜和桃的经验,所以接过叔叔递给他的橘子,立刻在衣服上擦了擦,就直接送进口里开啃,待叔叔发现时,他只吐出了几粒籽。

叔叔问:“你,橘皮呢?”
“皮?”
“嗯。”
“奇(吃)了。”
“你连皮吃了?”
他羞红了脸。
这怪不得他,没有见过橘子的乡里伢,犯这种错误太能理解了。

成语中有个“南橘北枳”,源于2500年前齐国晏婴出使楚国的典故。那时的楚灵王瞧不起身高不到1.3米的晏子,就故意弄个犯人到面前来走走并且亲自问道:“哪国人,犯了何罪?”
押解的武士连忙替答:“齐国人,偷窃。”
楚灵王问晏子:“你们齐人都喜欢偷东西?”
晏子曰:“呵呵,我很早就知,淮南的橘子又大又甜,可若移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您知道这是为何?就因为水土变了。您刚才说的这个人生在齐国原本不偷,怎么到楚国就偷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养成了喜偷习惯?”
就这几句,噎得楚灵王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枳”真的是“橘”退化而至?其实不然,它俩根本就不是同一物种。别说傻如楚灵王,就是智若晏子,由于时代局限也不可能搞清楚。

那个年月,黄河流域极为发达,绝大多数诸侯国都被封在这里,像荆楚这样地跨江汉者可是凤毛麟角。就因为国土南布,所以,楚国金橘就必须进贡周庭,并被皇室尊为瑰丹,树为嘉木。
即使在楚国,橘也是宝贝啊。
什么宝?
划分国界的“社树”,即栽在社稷坛上的神木,也叫“封树”,乃“分封疆界的标志”。
在“周”旗未倒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线上是没有士兵守卫的,军队都在附近的城中驻防,真正划分国与国疆界的是“社坛”,也就是建在道旁供奉土地神和先祖的祭祀台。
橘是楚国封树,天下共知。突然有一天,人们在齐国境内发现了大片只有在楚国才能看见的橘树,是不是在告诉世人,这里是楚国的疆土啊?!
要知道,那时的周礼就是这样规定的,而周礼乃天下共奉的制度,不遵守还真不行!
350年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说:“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

就因为如此,楚也成了历史上最先有边疆意识的诸侯国。
江夏地处楚国腹地,四野植橘,不仅是习俗,也是国家要求,以至于乌龙泉今天还有两个自然村,一为“社屋澥”,一叫“社澥吴”,这里的“社”,就是种橘的社坛。看来,土地堂植橘的文脉深着哩!莫非“土地堂”本就是当年某郡某县的“社坛”所在?
战国之后,楚橘被阿拉伯人带到了欧洲,今天的荷兰和德国,依然将橘称为“中国苹果”,一个西味十足的称呼。

但是,千年后的江夏橘却遗憾地失种(zhòng)了,就因连续几次小冰河,使江夏气候变冷,漫山遍野的橘树一朝死绝。
太可惜了。
江夏人没想过复种?
想过,也种过啊,奈何这个“复种梦”一做就是千年却始终是梦!
二十世纪开篇,《东方杂志》有篇报道说:“江夏县邹大令于省城之东乡购地一方,从四川原籍购桔来鄂,雇工试种,候土相宜,即行推广。”这位新任知县特在东乡(今豹澥、龙泉一带)购地,并从四川买来几千棵“桔”苗栽种在此。

要知道,橘从栽苗到挂果,大约需要三到四年。邹姓知县雇人所栽桔树后来怎样?没见下文,估计也以失望告终。
又过了42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师留守部队于(宁港)官家畈在120亩山地办了一个军用农场,其中有2亩橘园,刚近挂果时间,华中“剿匪总司令部”一号头白崇禧就败退湖南。之后这个农场被人民政府接收并改为“纸坊农场”。
1954年,湖北做了一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发现武昌全县只有101棵橘子树,而且分散在40多个自然村。
真令人扼腕啊!
胸有宏图的共产党人重新开启了“复种梦”。
1956年县政府在(土地堂乡)长山岭成立了“园艺场”。1962年又从宜昌(“湖北蜜橘繁殖基地”)购回1000株橘苗;第二年,还引进恩施橘苗8500棵,费尽心血,几经坎坷后300亩橘树终于幼果点点,但不久后橘园又因人祸而渐趋凋零。
复种柑橘在江夏真正成功得益于一位名叫汤立和的泥腿子书生。
1937年出生于宁港的汤立和,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在西北从事果树栽培研究。1977年应家乡邀请,从陕西调回武昌,担任了新成立的县林业特产研究所所长。
履新后的他一头扎进了“果研”。不几天就在(今金龙大道北黄金园)乌龟山垦出了32亩梯地,引种了几种果树。他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先后走访了省农业厅、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华中农学院等单位,希冀为“武汉能否种植柑橘”的难题解锁。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年多的调查、研究与实验后,他向武汉市农委和武昌县委提交了《关于武汉市郊可以适当发展柑橘生产的意见》。这份《意见书》也得到了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柑橘种植很快就上升为武昌县乃至整个武汉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果树核心产业;又经过众多单位的共同努力、合力攻关,金橘终于梦想成真!

成真的梦马上将柑橘园扩大到6万亩,形成了年产值5000万元的柑橘产业,一批果农也因种橘而逆袭成为人们艳羡的“万元户”,汤立和也改版为果农心中的“柑橘之父”。
柑橘,这高贵的古楚社果,在域外游动了千年后,终于在共产党人的手里重回乡梓。
1997年,在湖北省农牧厅举办的柑橘评比中,江夏区园艺场的柑橘早熟品种“兴津”名列榜首,尔后的首县丹橘更是一路春风。
然而到2019年的金风再吹时,连极品柑橘也滞销了,这与60年前武昌无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市场给江夏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但,江夏不屈。
不屈的江夏终于走出了市场低谷。
今天的江夏橘惹眼得很,也热眼得很,譬如凡华(生态园),譬如竹馨(农庄),譬如新华(农庄),譬如祥胜(橘园),譬如(土地堂)园艺场,譬如(古龙山庄)蓝波湾……
2018年10月16的《长江日报》报道,在(江夏山坡乡)光华村,千亩“金秋砂糖桔”正在挂果,不少游客慕名采摘。记者采下几只入口,差点和舌头一起吞下,太甜了!

2019年12月17日有条新闻说,今年的武汉市柑橘新品种品鉴暨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江夏举办,来自各区的22个新品种集中亮相,通过专家品鉴,最终江夏三种新橘成为汉产首推嘉果。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乐果小镇”,宛如阆苑仙葩、横空出世。

小镇全称“初阳果乐小镇”,坐落在梁子湖边,百度地图上名为“武汉乐果小镇”,你看,连“江夏”两个字都不要,就莫谈“乌龙泉”和“土地堂”了!
其实这个宝贝小镇,早在60多年前就有柑橘了,而且一直都是武汉地区水果生产的风向标。
2019年10月,武汉召开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乐果小镇是这个大会用果冻橙的唯一供应基地!

要知道,进入世界级运动会上的果品,入前的那种竞争可是相当激烈的哟,难怪小镇这样发泡(pāo)!
但,乐果入驻了,这种入驻只是一次普通的跻身么?

没想到,一枚小小的丹橘,竟然承载了江夏千年,浓缩了荆楚半部果史!
2022年10月9日彭敦运写于江夏

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郑小平(筱萍),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热爱朗读,希望通过美文美诵美声传递真善美。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