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民间习俗一一献饭
文/高克勤

献饭,韩城民间丧葬习俗其中之一。隨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思想文化的不断提高,传承孝道,更加深入人心,亲情二字,更加渗透并提高到人们的言行中,成为教育后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壬寅年岁末,韩塬许多村庄及小区,有不少德高望重的长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归西成仙而去,成就了丧葬系列业务的发展和完善,及费用的提升。一厨,一乐难求,厚养薄葬变为现实,符合政府要求和群众的意愿。

我们沟北村也和大局势一样,好几位德高望重,为社会,为家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长者,寿终正寝,归西成仙而去,让家人,亲朋,村邻泪目。四组那位九十八岁的老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冒着生命危险,支前运粮及弹药,多次受到表扬。他还是沟北锣鼓队老一代的指挥者,沟北神楼,高翘,兴子的亲历者及表演者。二组这位八十九岁的老大哥,他从八岁就下小煤窑背煤,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亲手为附近几个村,成功开起小煤矿,让村民从中获益或盈利。尤其我们沟北村那小煤矿,被关闭停产后,是他找到来村捡查工作的牟书记,反映村办煤矿为群众谋利益,每年一口人分煤五百斤的事实,领导当即拍板,立即让开。沟北村民感谢领导,感谢这位老大哥。他还是沟北村家戏的名旦,他懂戏,爱戏,把那角演得活灵活现,深得四流八村民众的喜爱。这位老大哥,积了一辈子福,儿女媳妇们,都是传承孝道的模范。大儿子老保,为了奉养年迈的老父亲,放弃了丰厚待遇的场长工作,日夜侍奉在侧,买回可口的饭菜及营养品,供父亲享用。从床上抱上抱下,端屎倒尿,擦身梳洗,换洗衣衫,无微不至。二儿两口也是孝顺特别,三天两头把那可口饭菜送到面前,还给老人换洗得干干净净。他大哥激动的对人讲:我弟媳的可口饭菜,让父亲的身体都变胖了许多。今天送葬的这位三叔,今年八十四岁,他是一位获得共和国五十年党龄勋章的英雄人物,年青时就是我们的幼儿教师,后从军参加过西藏平叛,荣立多个勋章,复员后任地区医院卫生员,村付支书,生产队长等职多年,深得群众好评。他利用精堪的厨艺,为村中各户的红白喜事帮忙,亲力亲为,认真负责,深得群众好评。还有好几位逝者,所有送葬仪式中的献饭,都采用了新法,事主满意,群众赞扬。

多少辈子以来,在韩城,民间丧葬习俗献饭,即起灵烧纸前边这道工序,都是由乐人们完成。那些练有硬功夫或特技的乐师,记得有一位叫林山,还有那一位瘦高个的忘记了他的大名,但人也挺精神,口才特别出众,好象练有硬气功或铁头功。他们把那大木头方盘顶在头上,象喜剧演员孙存蝶表演顶灯的特技,用牙关控制,让那灯在光头上自由行走,不论換成什么姿势,灯好象沾在上边一样。这顶盘子好象也是用牙关控制平衡,把那十三碗饭,十几条卷馍,烟酒,茶杯,逐一放在盘子中,边扭秧歌,或慢或快的冲刺,前进和后退等动作后,送至灵堂,下跪,由孝子亲自接收并摆在供桌上。最后把这献上的所有东西都收回,全部放到大木盘中,再顶在头上,总共有几十斤重。院子中挤满了亲朋和乡邻,男女和老少。中间留一条路,并设置许多障碍物。最普通的是摆一至两条凳子,上面再放一木梯。表演者先顶这么重的方盘,边扭边翻越长凳,然后踩在木梯上,那头由几位身强体壮者压着,成为跷跷板形式,一会跷到空中,一会落到地上,演到惊险处,让观众提心吊胆,掌声及呼喊声此起彼落。这时主事者就会鸣放炮竹鼓励,或取几合好烟奖励。更有甚者,顶着放有这么重的食物等的方盘登梯子,一直上到同房屋一样高。最有甚者,把所有东西放在反放着的大木头方桌上,用头顶着翻越障碍,踩跷跷板式的梯子,惊险异常,博取事主和观众的欢心。表演献饭一次,在那钱值钱的年代,也得三百元,后来长到五百元。挣这幺多钱确实也不容易,完全就是玩命。也不考虑安全系数,如果失手把自己摔伤,或砸伤周圍的观众怎么办。

有理性的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及那些法律意识,孝道传承责任强烈的长者及领导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确定出了一套十全十美的方案,即能为主人保证事情安全顺利的进行,又能节约开支,还能教育后辈青年人懂得孝道的好方法,就是等待亲朋祭灵结束,临烧纸起灵之前,把以前由乐人代劳的献饭,交给内外孙子们轮换亲为,把那拍手叫好的喜庆行为,改变成庄严肃穆,手端饭盘,心中思念亲容和亲情,泪流满面,三步一跪,五步一叩首,规规矩矩,满含深情,小心咿咿,端跪到灵前,亲手交到父辈的手里,再给爷或奶摆到供桌之上,如同考试合格交卷,完成孝道文化的传承,不失为民俗文化的成功改革,人人赞叹,个个敬服。

我有幸参加了夲组三叔的葬礼,用手机录下了他那些孙子们献饭的全过程,实实在在的感动人,这种方法就是好,应该坚持并推广。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在参加三叔的葬礼时,我见到了他的妻弟,我初六五级的老同学薛瑛,他是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主席,聚国内外书画名家四万余众。书法作品〈龙),(鹰),(虎),(剑),被日夲知名人士高价收藏。书法作品(猴头寿),(云鹤)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以当代文物珍藏。作品月季,牡丹,风竹,梅花,山水,被法国罗伯特拉毕端先生收藏四十多幅……。他还是吉春老师大作(史记续集),(杜鹏程传奇)等大作的作敍及赞助者。老同学还是那样和蔼可亲,和我紧紧握手并合影留念,还亲自给我挥毫泼墨,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