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句话是我在林清玄先生的一篇作品中看到的。这朴实平常的一句话,竟让我有点儿心生感动,觉得颇有哲理,含意深刻。

仔细翻阅才发现,这原来是《传灯录》里记载的一则禅语。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六源又问:“一切总如师用功否”?师曰:“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真是活脱脱的一个现实版,道尽了现今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们居住的那个小山村还没有电灯,家家都点油灯,人们恪守着“鸡鸣则起”,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冬天天黑的早,我们放学回到家已是撑灯时分。那时油灯也是舍不得多点的,许多家都在灶台与火炕之间的墙上安一个小窗,油灯放在窗台上,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在厨房做饭,我和姐姐把炕桌推到灯跟前,趴在上面写作业。饭后大人拾掇完,便催促孩子们赶紧睡觉。早早躺下也不能立马就睡,大人唠着闲嗑,小孩子们便在被窝里疯闹一阵子。有时我也会透过窗帘的缝隙看天,看清冷的月光下繁星点点,那时的星星,很大很亮很干净,离地面也很近,似乎整个小山村都被它拥在怀里静静地安睡。

这是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后来逐渐有了电灯、电视机、手机,有了酒巴、电脑房、歌厅舞厅,有了灯红酒绿,有了夜生活……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丰富多彩,使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这维系了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开始错位,许多人该吃饭时仍在打理着手头的业务,抢着多做几页功课,或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心事,对着手机与朋友聊天;该睡觉时仍熬红了双眼加班加点赶任务,或在酒店里朋友小聚,或者通宵达旦守在电脑、电视机前看看看……

现在人们吃的好住的好玩的好,但真正能做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人却很少,这似乎成为一种奢求。年轻人多因忙于事业学业,在生活的重荷下奔波劳碌,但也不可否认滚滚红尘,各种色彩和欲望对人的诱惑,以及急功近利,追求浮华与享乐,让人失去了自制的能力需睡觉吃饭本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的事情,却常常被忽略不计,晚上熬夜晚睡,早上起得晚来不及吃饭,匆匆忙忙赶去上班上学……长此以往损害了健康,减损了寿命。有多少人正值青壮年,春风得意时却在事业的巅峰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又有多少人在生命弥留之际悔不当初,一声声慨叹“假如……”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不仅仅是讲吃饭与睡觉,而是指对待生活的一种状态与心态,一种定力和智慧。同是修道,慧海禅师功夫贵在专心专注上,就好像吃饭和睡觉一样不可或缺,不可旁骛,一件事一件事从从容容的去做,认认真真的体会,不分心不贪嗔,在修道中一点点开悟,一步步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他的弟子却常是“百种需索”,“千般计较”在修道时难以入静,人坐在那里心却长了草,怎能深刻领悟经书的真谛,那修道的功夫又如何长进,凡此种种难免让老禅师忧心。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凡事要分清轻重缓急,该做的事必须做。“饥来”“困来”,这来到眼前的,就是最重要的。“吃饭”“即眠”就是必须放下手头其它事,专心来做这件事。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吃饭”是做事,“即眠”是修整是思考。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一天深夜,像平常一样去实验室巡查,他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做实验,就问:“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下午呢”?学生又答:“做实验”。卢瑟福不由得提高了声调:“那么晚上呢”?学生回答:“也是在做实验”。
学生满以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师的夸奖,没想到卢瑟福严厉地批评道:“你整天忙于做实验,那么什么时间思考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作与休息张弛有度,学习与思考互为补充,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事业蒸蒸日上。不是坐禅就是修道,不是辛苦做事就会有所收获,更不是拼了时间和精力就有效益,关键是你有无从容不迫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的定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深入思考领悟的能力。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一种多么有节奏有韵致,优雅恬静的生活状态啊!于洒脱中破解面临的一个个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登高峰峦的阶梯,活出人生该有的况味!这是我所祈愿的,希望人人都拥有这样的能力。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小白
第四百二十四期-《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宋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