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信
文/冯璐
传说我出生的那个小城镇是中国最古老的驿站,我第一次读信时还没有离开它,那大概是二十年前,尽管公元前的驿马早已不见,但一切都还是很缓慢,包括书信的传递,我没有电脑或手机,更不用说电邮或微信。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那封信里有几句钢笔抄的歌词,“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署名是“你的老班长”。其实当年他还是个和我眉眼相似的青葱少年,天天在教室遇见也要郑重其事地写信。当然,现在他应该确实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成为 “老班长”了。
那个时候交笔友是学校里流行的事情。或许是旺盛的荷尔蒙使得平淡而漫长的生活显得荒芜,一张张花花绿绿的信纸被叠成千纸鹤、双心、梅花等形状,和着淡雅香味,以及无处安放的炽热感情,在教室外的长廊里被手手相传。一笔一划的倾诉,和拆信时的心跳,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特别的回忆。
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世界就悄然加速了,我的地址和行李也一起在大大小小的地方几经辗转,新疆、云南、广州、深圳、北京……在不断的漂游中,我与一个又一个人失联,也习惯了没有固定收信地址的生活。直到如今,我来到了英国大学的一节书信文学课,才在暂居的小城镇上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狭路相逢”,这时空交错着实有着轮回般的魔幻——自打离家,书信也几乎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然而,接近而立之年的我,竟在遥远的西方,用陌生的语言,再次闻到了书信散发的古旧墨香。
尽管收信人不是我,而是一本书信文学杂志;尽管这些花花绿绿信纸上的手写英文不时令我这个非母语者感到费解,但还是能从字里行间隐约捕捉到那些或孤独或狡黠或童真或炽热的灵魂——有个英国老太太把自己和美国笔友的通信整理成书稿,打算赶在重病笔友去世前出版成册;有人以给英国女王写信的口吻说,自己被错认成精神病患者关进了医院,每天要吃怪怪的药,需要女王搭救。一个母亲写给步入成年、即将离家独居的男孩说,别忘了袜子在右手边抽屉里,希望下次回家你已经是一个男人。还有一个自称被大行李箱拖累了旅行的女人写到,这象征着自己难以摆脱的感情包袱,以及忘不了的曾经,而“我还在等你”。…….
我知道,20年前在中国中部小镇的遥远回忆被唤起来了,虽然那些慢慢悠悠早已无迹可寻。我知道,我这是来到了一个正在消逝的世界,但我还是为残留在飞炫时代里那些朴素的诉说而感动莫名。
有人说,书信是文学的乡愁。在时过境迁之后,我也想像当年的小镇少年一样,寄一封信给远方的你,说起曾经独眠有你的梦,和这些年了无痕迹的事情。
作者简介:
冯璐,女,1988年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大学毕业后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先后就职编辑、记者,目前辞去工作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