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鸣桑树颠
文/兰盆
今天读到季羡林先生的《喜鹊窝》,老先生说对于陶渊明的“鸡鸣桑树颠”感到颇为突兀,说难道晋朝江西的鸡真有飞到桑树顶上去高叫的脾气吗?说鸡飞到树上高唱,确实没见过。
了解季老先生,都是从他的散文中得知的,知道他从六岁那年跟着叔父去了济南,从此离开了母亲,离开了乡村。后来一直在大城市里生活。在国外,在清华园。可见他真的没见过“鸡鸣桑树颠”。我想:不仅仅是老先生,就连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也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现象,更不用说生活在大城市里了。
我在我们村长到十六七岁,也没见过“鸡鸣桑树颠”,但是小的时候在我姐姐家却是见过的。
我大姐出嫁的时候,我才十来岁。她嫁到离我家二十几里路的水库西面的东庄去了。那时的我看来,姐姐家是非常遥远的,于是去姐姐家就成了一个孩子引以为豪的事,出趟远门,在另一个村庄上过上几天,是多么新鲜的事啊!见到在本村里见不到的风景,见到陌生又和善的姐姐的婆家人,当了一个备受关爱的小客人。这又是多么心满意足的事啊!
在我看来她们村里新奇的事可真不少:比如石头下面能冒出的泉水,村头有块可以爬到上面去的大石头,树上结的我从没见过的果子等。而最新奇的事还是他们村里的鸡都能飞到大树上去睡觉,也就是“鸡鸣桑树颠”了!
我们村里的人也养鸡,家家户户都养,并且家家户户有鸡窝。姐姐家和她们的邻居们也养鸡,可是她们家都没有鸡窝,这让我感到奇怪,就问他们:“你们的鸡晚上到哪里睡觉呢?”说是在树上。我实在是不敢相信,就盼着早点天黑,想看看鸡是怎样到树上去睡觉的。
果然,天就要黑下来的时候,院子里的鸡真的飞到树上睡觉去了。
记得当时,我站在院子里,忽然看见一只鸡扑哧一下翅膀飞到院里的一个草垛上,刚站稳脚步,它又扑哧一下张开翅膀,猛地一跃,就飞到近旁的大树杈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紧接着又有一只鸡忽闪一下翅膀,上了草垛,再来一个起飞,就又一下子飞到树上去了。接着,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一大群鸡你追我赶,没多大会功夫,竟然全都上了树。那阵势,紧张、有序、热闹。这还真是奇景,忙得我连眼睛都不够用了!想我那时一定是张大了嘴巴,傻傻地看着,惊得连话也说不出来,或者是兴奋地手舞足蹈吧?到底什么样,我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但那些鸡们飞到树上去栖息的情景却始终难以忘记。
再看看那棵树,分明是很高的,这在白天我是怎么也想象不出鸡能飞得上去,它们又不是鸟,怎么能飞那么高呢?没想到它们会“借一步飞天”!这又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是人们训练出来的,还是鸡们自发的呢?如果训练,须得把鸡先赶到草垛上,这个好像是可以办得到的,可是如果把鸡从草垛上再赶到树上,那应该不好办吧?鸡能懂得人们的意思吗?能听懂人的话吗?如果是自发的,那又是哪只鸡这么有心眼,竟能想到通过草垛上树呢?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我那时竟然忘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致使直到今天我还是常常有所失。
由此我想,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事就应该多问问,不多问个为什么又怎么能不有所失呢?
而今天我所庆幸的是,陶渊明的“鸡鸣桑树颠”我算是亲眼见过了。因为鸡在树上睡觉,那么在白天,鸡也会时不时地飞到树上,长叫几声,扑棱棱地再飞下来。这是后来我在姐姐家经常看到的事了。而这情景季羡林先生是不得而见了,并且连一个告知的人都没有他就不在了。这是他没有等到,也是我没有早早的读到他的这篇文章,不然的话,我真应该去告诉他鸡是可以飞到树上去的,也是可以鸣于桑树颠的。
虽然那是棵什么树我记不清了,但我确定那棵树是比一般的桑树还要高大些的。
作者简介:
赵楠,女,常用笔名兰盆,山东临沂人。教师,兼任学校文学社社长,校刊主编。喜爱文学和书法。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