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散文)
作者:都世科
一
“除夕”是一年中农历的最后一天,即腊月廿九或三十,民间习惯称为“大年三十”。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怪兽叫”夕”,经常在年未的最后一天出来伤人,神农氏有一个孙子叫”年”,他有胆有识,用霹雳竹筒和万彩红绫杀死了怪兽”夕”,后人为纪念小英雄,把他杀死”夕”的腊月三十称”除夕”;椐《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驱逐“疫疬之鬼”,也是“除夕”由来的一种说法,最早出现“除夕”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史籍。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满怀喜悦地从四面八方回到心中最温馨的港湾——家。家人团聚,庆祝一年间的五谷丰收、财源广进,预祝来年更好的年景。按照传统的说法,春节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本文先放下春节整个活动不说,单说”除夕”这一天。
常言道“十里一乡俗,”此话一点不假,一个区县,乃至同一乡镇内习俗也有大同和小异。关中西府地区自古就崇尚文明礼仪,笔者在这里生活工作大半生,从儿时开始对除夕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无法忘怀,大概这便是家乡情结了。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再次打扫卫生,(因初一至初三生怕将财富扫出门而不能扫地)打扫完卫生,家庭主妇便开始给土地、灶王、祖先神主堂上香,点蜡烛,然后再将臊子面盛一碗,给这些爷们和先人浇奠一下,全家人便开始吃早饭。早饭后家中的男士便忙活上了,请神、(将旧的土地、灶王、仓神图换上新的)贴春联、门神,挂红灯笼,紅灯笼只在大门上方,门楼下挂一、两个,多数人家只在大门正中挂一个,有些也在大门上方两边各挂一个。门神以秦琼、敬德本版年画为多。所有门都贴春联,头门和客厅门上方还贴五色纸彩旗,一个家庭里各个门上的春联内容是不能重复的。大户人家对春联是很讲究的,如果不是自已写,每年都会提前将对联纸买好,提上酒拜托字儿写的好的同村先生给写若干副春联。在许多人眼里,春联的内容和书法美感就是一个家庭的品位,是家人文化、思想水平的显示。女士们精心布置窗户,换新纸、贴窗花。近年住上楼房,换成玻璃窗户的人家便以擦洗窗户取而代之,但仍有不少巧妇会将自己亲手剪的窗花装点在玻璃窗户上,似乎生怕西府剪纸艺术失传。

除夕天黑前,家家户户必须到祖坟去焚烧纸钱,不论在外干事的,还是常年在家的,上午或者下午须放下其他事,全家男士共同去坟上敬先人,有些家没有男士,女士便必须前往。摆上供品、上香、点蜡烛、洒美酒、焚烧冥币、纸制衣服、仿真物品。最后全体人员三叩六拜。这一天从村里到公坟的路上,人来人往络译不绝。人生永难忘怀的是亲情,有人远在外地,也要千方百计赶回家,不能缺席除夕这天与家人团聚,到坟上祭拜祖先的要事。椐说冥冥之间,已故亲人这一天也在等待子孙们的到来,看到子孙们茁壮成长,事业有成会高兴地刮一股旋风,收下纸钱和供品,高高兴兴地在那边开始过年。当然,这种合理想象的迷信说法,也足以说明子孙们对祭祀先辈活动的看重。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欢庆锣鼓开始响起来了,今天的锣鼓不仅有震天的雷霆之势,方圆三、四里的邻村都能听到,且鼓点花哨,钹声、得锣声配合黙契,听起来格外入耳,有人会深有感触地说:“人都回来了,今天的锣鼓声与往常也不一样了。”乡村的喜庆锣鼓不是简单的重复听热闹,是有套路的,由沉稳的稀疏鼓点到快鼓点的紧锣密鼓达到高潮,几十种花样鼓点,几面鼓、十几对钹,加上填空的小得锣,没有经过多次训练,是无法配合整齐的,今天算是鼓乐高手云集表演。

二
夜幕渐渐降临了,鞭炮声由小到大,噼噼啪啪,不一会全村的炮声似乎连成了一片,顽皮的孩童看到炸落的散炮跑过去捡,不小心”叭”一声响了,吓得哭着往回跑,总有个别哑炮,踩一脚拿给小孩玩,小臉蛋又绽开了笑容。
该吃晚饭了,大年三十晚上是家人最齐全的了,今晚这顿团圆饭不比寻常,家庭主妇或男士中的烹调里手将最好吃的美味佳肴摆满歺桌,每样先夹一点盛于盘中供奉到祖先神主堂前,随后,全家依长幼次序坐定,爷爷辈健在的,由父辈提议,先共同给老人敬酒,今晚的酒是家中最高档次的,晚辈自己先喝完后,都会叮嘱老人少喝点,今晚敬酒的人多,有些身体不好的只能端起意思一下,并一定会说:“能喝的今晚放开喝,别看我们!”敬完爷爷奶奶,孙子辈的自然给爸爸、妈妈、乃至二爸、二妈……敬酒。在至亲一家人中,只有晚辈给长辈敬酒之规矩,同辈间互敬无拘束。一家人边吃边喝边聊天,欢声笑语不时飞出屋外。酒过几巡后,开始发压岁钱了,小孩、学生个个都有份,压岁钱全是早就准备好的新票子,孩子们给爷爷奶奶先嗑头,有些年令小的孩子嗑三个头会逗得大家大笑好半天。孩子接过崭新的票子还会按爸妈早就教好的说声谢谢爷爷、谢谢奶奶;爸、妈、二爸、二妈等所有人都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不论票面大小为孩子压岁祝福的意思不能少。给孩子们发完压岁钱,老人们会安排串门子敬酒之事。依据家门户族中的辈分,安排子辈或孙子辈前去拜望敬酒。

族人们除夕串门子敬酒也是一种互相间拜望联谊活动,为生计各自忙忙碌碌一年,有的平时也没时间一家一家走动,今天晚上晚辈或年令小的先到长辈、兄长家里串门,一般都是大人带个小孩,提一瓶酒,拿上自家最好的香烟,端一木盘,盘中摆上一至两个家中最好吃的下酒菜。到家后除了问候、寒喧外,马上会开始敬烟,并叮嘱在家的都过来尝一口他家的下酒菜,盛满一杯酒先敬最长者,并依次给其他比自己辈分高、年令大的敬酒。主人会端出自家的下酒菜,叮嘱来者尝一口不同的味道,来者肯定会盛赞好!比我家的好吃,“你家的也好吃,酒比我家的好喝!”客套间,主家长辈会让自家的子辈给来者斟满自家酒,这次的回敬一般都有好几杯,第一杯算谁的,第二杯算谁的,再推辞也没用,每个回敬的酒都必须喝下。主家在询问完家里老人身体状况、家中营收,小孩上学等情况后,长辈们已经将崭新的压岁钱拿在手上,“过来,爷爷给你发压岁钱!”来人赶紧让孩子给爷爷嗑头,身后地面上早就准备好的草编垫子,就是专门给嗑头者用的。因一般只带一个大点的小孩,所以家中其他人还会提醒给某某娃捎上。爷爷辈发完,叔伯们也同样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来人也一样给主家的小孩逐个发给数量不相上下的新票子压岁。善酒的等辈人有时会一起三杯、五杯地谈笑斗酒,长辈会提醒,今天晚上去处多,正月闲下你们再好好喝吧。也许一年间两家人有过不愉快的什么事,三十晚上这一聚,必然会消除前嫌,增进情分。
除夕夜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或者虚掩着的,街道上串门子的人来往不断,手电筒,充电灯、玻璃灯到处忽闪,笑声、吆五喝六的猜拳声、不时飞出户外。串门子敬酒活动是有来有往的,你先来我家,我随后也会登门你家,除了户族之间互串外,有些关系好的朋友间也串门敬酒。串门互动在十二点之前一定会结束,过了十二点,便是接财神的时候了,谁家都想把财神接回自已家,椐说早了财神还没到,晚了会让别人接走,大家都看着时间,掐着点,十二点一到突然间万炮齐鸣,大炮,鞭炮声震天价响起,有人还会吆喝着:”财神爷到了,快进门!”当然,这种对财神的崇拜,具有迷信色彩,但足以说明人们是对致富,过上好日子的期盼。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儿时接财神的习俗已经成了趣谈,但新旧交替辞旧迎新时刻的呜炮习俗依旧未变。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可见燃放爆竹辞旧迎新的习俗由来已久,也可见古人除旧迎新时刻的欢乐心情。

三
除夕之夜有守岁的习俗,整夜不眠。至于为何要守岁,一说年长者为“辞旧岁,珍爱光阴”,而年轻人则为“父母长寿”;又一说则是为“燃灯照岁,来年富裕”。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杜位宅守岁》就是专写守岁的:”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总而言之这种传统习俗流传多年,人们也都习惯了除夕之夜灯火不熄,熬年守岁。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拉家常,有些在外地工作、做生意、打工者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新鲜事。过了夜里十二点,已是新的一年了,成年晚辈便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包,呈给长辈算是添福添寿,“爷爷、奶奶、爸、妈,祝你们健康长寿!”老人们会高兴地接了孩子们的福寿孝心,有的会笑着说:“能挣多少,给我们这么多。”“我去年运气好没少挣,给你们那点不影响啥。”当然也有给老人装的少的,送给老人时一定会说声:“今年皮薄了(礼轻、钱少之意),爷爷、奶奶、爸、妈别嫌弃”。老人们自然会说轻重都是礼,心意到了就行了。
除夕晚上包的饺子是为正月初一早晨准备的,这次的饺子馅内容非同寻常,有萝卜做的寿桃,水果糖、核桃仁、花生、红栆、栗子、硬币等,包到饺子馅里,家中主妇、儿媳妇、小姑子一般都会在饺子皮上留下暗记,让每个人都吃出来一、两个有特殊内容的。糖果和核桃仁的会让孩子们吃出,预示甜甜蜜蜜、脑子聪明;寿桃和花生一定会让老人吃出来,预示健康长寿;预示早生贵子的红枣和栗子是专门给年轻的俩口子准备的;有铜钱或硬币的是给家中主要劳动力准备的,预示多多挣钱、财源广进。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吃到适合自已需要的饺子,不时引发阵阵欢笑。

夜深了,老人和孩子们陆续和衣而睡,但灯依旧亮着,年轻力壮的仍无睡意,大年初一是除了吃、喝、玩,不能干任何活的,也不能走亲戚,(有初一忙,忙一年、累一年之说)所以守到天亮第二天上午有时间补觉。喜欢玩牌的年轻人相约一起,不知不觉便玩到了天亮。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近些年守夜大都以电子产品为伴,更觉守夜内容多彩。
天麻麻亮了,欢乐的除夕结束了,家庭主妇、年轻的妈妈们已经为大人、小孩准备好新衣、新鞋、新袜子,放在每个人的床头或坑沿上。“过年了!换新衣服、吃饺子!”无论守夜的还是早起的人这句话音一落,家人们便纷纷起床,充满幢憬的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开始了。



作者简介:都世科,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学文化,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退休干部,高级编辑。曾获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多年来釆写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有200多篇稿件被中央和省级媒体采用,20多件作品获省、市新闻奖。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