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过年的民俗文化
——一位九十岁老人的记忆
王业松
民间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说,过了腊月初八,喝了腊八粥就期待着过年了。但是,过年应该说是从腊月廿三,有的地方从腊月廿四祭灶开始。把腊月廿三或廿四当小年,过小年就是过大年的前奏,就是过年的一部分。
现在,我的过年记忆从小年开始。
一,小年
小年的时间,泗阳是腊月廿四。小年又称祭灶日。这一天,每家都打酒买肉,做好吃的,烧纸祭灶王爷,在灶王爷的神龛上贴上新的灶码(年画,灶王爷的像)。每户的家长主持祭祀,在灶王爷像前跪着边烧纸边祷告:“今天送灶王爷上西天,请您好话多说些,五谷杂粮多带些回来”。家长磕头后,全家人轮着磕头。为什么请灶王爷好话多说些?传说每年的今天,灶王爷要上西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遵礼守规情况,所以一家的家长要请灶王爷多说些好话,并带回五谷丰登:!^(注灶王爷传说)。
二,忙年
忙年,在泗阳是个专有词汇,意思是为过年而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其一,准备粘面
过年除了大年初一早餐必须吃饺子外,还要揣元宝,即吃汤圆(元宵)。不叫吃元宝,叫揣元宝。做元宝必须先备好粘面,粘面的原粮材料有的是粘小米,有的是粘高粱米,也有的是粘玉米。但没有粘大米(糯米),因为当时泗阳没有水田,不产大米,全部是旱田作物。
农家把这些食材先用水淘洗一下,稍微晾干后用石臼舂成面粉,作为包元宝的原料。因为,该原料在原粮时用水淘洗过,比较潮湿,所以,必须凉干,不能捂黄了,否则,做出来的汤圆(元宝)是黄的,不好看也不好吃。
其二,蒸馒头和发糕
平时过日子,不是每家每天都有馒头吃,但是过年一定要蒸馒头和发糕。稍微殷实一点人家要蒸半天甚至一天的馒头和发糕,有的人家蒸上一笆斗两笆斗,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必须有发糕,寓意年年高升。
其三,制糖
解放前的泗阳贫穷落后,当时没有卖白糖和红糖,作为包元宵(元宝)的糖只能自家制造。
当时农家制糖也很简单,先把山芋(地瓜,白薯)煮熟捣成糊,兑以清水,用吊布过滤下来的汁上锅小火熬煮,待水分蒸发后留在锅底的就是糖了。
其四,备供
泗阳每家都有供桌供奉祖先和亡人,过年要给祖先上香烧纸,并在供桌(供案)上摆上供品。供品中有栗子、红枣、京果、阜宁大糕等,还要有自家蒸的大白馒头。这个大馒头是特制的,不但大如碗口,面粉也是精白的。
其五,打酒买肉
过去的白酒都是散装的,过年打酒自家要带上酒瓶或酒坛到集镇上的糟坊去买。我记得王集镇街上有一家仁和糟坊,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平时和过年都到这家酒坊打酒。
过年买肉量大,跟平时买肉不同,手头(日子)好的人家一般都要买10斤8斤的,除年三十吃外,留下来的生肉挂在屋梁上,随时吃随时切一块煮熟后再做菜。泗阳人吃肉,大多数都是回锅肉,即先煮熟后再切片或切做菜。
三,听牛郎书
过了小年后,农民几乎每天都上街置办年货,叫赶年集。附近的三四个集市有不同的逢集日,如王集镇是一、四、六、九,里仁集是二、五、八丶十,农民轮着赶集。赶年集时除购办年货外,如有时间和兴致还要到街边听一场牛郎书。唱牛郎书的人可能就是平时说书的人。老百姓把说书人叫“唱书的”。但是过年唱书人说的不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也不是三侠五义和响马传,而是说未来一年的天象、气候、旱涝、虫害、收成,比如新的一年是几龙治水等等,因为都是与农事密切相关,所以深得农民喜爱,成了过年中的一景。
唱牛郎书,是苏北泗阳、沭阳等地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形式的节目。唱牛郎书起源于周朝,盛行于明代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传姜太公姜子牙的弟子岳五先不仅观天象,还经常在牛房中讲农事。久而久之,岳五先就被称为唱牛郎书先生。简称唱牛郎书。唱牛郎书开场白中经常是这几句:
“金鼓一敲震九天,
太公钓鱼渭水边。
岳五先祖观天象,
密传弟子几干年”。
在唱完天象、星象和气候等内容后,也说唱一些农彦,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没晴天”、“大雾三天有大雨,如果不下更晴天”等。借以吸引观众。
四,贴门对
贴春联,泗阳人叫贴门对。一般在大年三十上午贴,贴好门对、门挂后吃烂肉饭。过去农村识字人少,90%左右的成年人都是文盲。文盲人家需要提前四五天把对联红纸送到识字人家中,请人代写。贴时不管上联还是下联,更不知写的是什么内容,贴上就行,要的是喜庆。
五,烂肉饭
通常说的年夜饭,在泗阳叫烂肉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年夜饭,在泗阳不是晚饭,而是午饭(因为当时无电照明),是全家人团圆的最丰盛的一顿饭。有的食材是收获时就准备留在过年时食用,所以,这也是准备了一年的一顿饭。
烂肉饭开饭前,先祭土地爷。泗阳每个村头都有土地庙,如同海南省每个村都有庙一样。但是泗阳每个村的土地庙十分简陋,这与经济条件有关。
祭完土地庙再祭祖。祭土地庙时由家长一人捧着煮熟的猪头或猪肉和香火去就行了,但祭祖必须全家人都要到场扣拜。
六,守岁
年三十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了烂肉饭,晚饭就很简单了,一般都是煮点山芋片,喝点山芋茶就行了。晚饭后开始炒瓜子花生或者制作花生糖芝麻糖。一来自家吃,二来准备向第二天初一前来拜年的人分发。
大年三十夜要守岁,守到新的一岁到来。
七,压岁钱
过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表示对孩子的祝福,孩子要给长辈磕头还礼。
八,吉利话
从年三十到过年全过程,大人小孩都要讲吉利话,平时说的饺子,过年时只能说弯弯顺,平时说吃元宵,过年只能说揣元宝。如果孩子不留心说了不吉利的话,要受到家长责打。
九,拜年
大年初一不等到天亮就要鞭炮声中吃了弯弯顺,揣了元宝了,等到天亮就由家长带领全家孩子到本姓各家拜年。走家串户差不多要用初一半天时间,回家时带回一大兜子花生瓜子。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人世间》电视剧中家长周志刚(丁勇岱扮演)带着孩子到左邻右舍拜年的情景。不过,周家拜年只是问候,我们到各家拜年是要向供桌磕头的。
十,二月二
从祭灶(小年)开始过年,一直到二月二才算过完年。农历二月初二早晨每家都吃弯弯顺,揣元宝,在自家的打谷场上用木铣上的草木灰画成一圈一圈的粮仓,寓意当年大丰收,粮满仓。二月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都带小活猴”。
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
民俗专家说,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瑰丽的宝藏。传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对延续古典之美、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我的以上记忆在于介绍八十年前泗阳县过年的习俗,让年轻人知道过年的丰富内容,继承和发扬泗阳的民俗文化。
附:灶王传说
灶王老爷本姓张,
自幼取名张万昌。
家财万贯多富有,
伸手张口骄惯养。
其父为其选贤妻,
聘娶渔女郭丁香。
郭氏多才又贤惠,
善做乌鱼杂面汤。
滋味美好营养高,
美食美誉传四方。
万昌嫌弃是渔女,
休了丁香娶海棠。
谁知海棠不着调,
好吃懒做臭名扬。
挥霍无度没几年,
万贯家财全败光。
妻离子散眼睛瞎,
沿街乞讨去流浪。
这年腊月二十三,
乞到郭家遇丁香。
丁香认出是万昌,
不忍目睹可怜相。
渔女含泪下厨房,
赶做乌鱼杂面汤。
张郎吃罢品滋味,
愰然大悟是丁香。
羞愧难当无地容,
钻进灶膛一命亡。
顺着烟筒上了天,
直达天庭惊玉皇。
大帝念其有悔意,
封他管家为灶王。
丁香寿终百年后,
又把灶王奶奶当。
每年腊月二十三,
家家户户祭灶王。
灶王上天言好事,
回宫下界降吉祥。
2023年1月16号日(壬寅年腊月廿五)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
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散文作品即将在喜马拉9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
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 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
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