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昔日“过年”三场景
胥全迎
春节快到了,不禁想起《白毛女》舞剧中的那段非常著名与优美的歌:《欢欢喜喜过个年》。中国的节庆日很多,春节无疑是第一位的。为何?“过大年”呗,这个“大”字说明了一切!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都离不开“欢欢喜喜过个年”的祈愿与喜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于少年的我来说,“过年”就是有好吃的、好玩的和穿一件新衣裳。
年前,我们会去新华书店买几张喜庆的年画来。文革前我家买过《追鱼》戏剧条幅和飞机、列车与轮船同框等年画,看着既鼓舞人心又喜气洋洋。父亲会精心地写上春联和贴上春联,他老人家的书法在64车队数一数二。同时写几幅红“福”字,贴在米缸和米萝筐上,营造了浓烈的节日气氛。
那年那月,淮汽公司宿舍的大院内,我家也会与不少人家一样,在厨房外支起锅灶,炒花生、炒瓜子、炸肉圆、蒸包子…香味飘荡在大院,久久不会散去。外来师傅一手拉风箱、一手转铁釜,不断传来“轰!”、“轰!”、“轰!”炸炒米的声音。大年三十家家吃着年夜饭,鞭炮声逐渐响起。父母亲会给我们子女压岁钱,我们揣摩着进入梦乡…
大年初一一大早,父母亲会带着我们向墙上挂着的爷爷奶奶的像,磕头行礼,我们小孩跪着给父母磕头拜年,父母亲笑呵呵地接受祝福。这一切,待到1966年底的“破四旧”时戛然而止。 各家孩子衣服口袋里装着糖果花生,去隔壁邻居一家一家地拜年,然后再捧回一把把好吃的。在这之前,已吃过“元宝”(汤圆)和“万万顺(饺子),就结伴兴高彩烈地上街了,享受着浓浓的节日快乐。

1971年1月份,我就被分配至清江市百货公司工作了。当时的百货公司是“大百货”,公司机关在水门桥北的五化交大楼上。前二年,在公司“学习班”和财革会的“专案组”工作。1973年春节前,我结束“政治运动“任务,被分配至公园百货大楼。这时,清江市百货公司已从“大百货”改为“小百货”,公司机关设在东大街清江门市部后院。何为“大百货”“小百货”呢?“大百货”是指没有“分家”的百货公司。后来“五化交公司”和“糖烟酒公司”分置了,百货公司就是“小百货”了。
当时 “小百货”下辖四个单位:清江片、公园片、淮海片和大集体性质烟酒百货合作商店,在百货、五化交、糖烟酒三大公司中,百货公司规模、实力最大,职工人数最多。
我们商业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春节放假的说法。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更是我们工作的“高峰”,个个加班加点,忙得不亦乐乎,几乎顾不上自已或自家过年。
到公园百货大楼上班不久,我就参加了晚间加班,主要内容是帮糖果柜分装糖果,一包一包地装好、包好、称好,方便市民顾客凭票购买。干到夜里十二点,我们可以拿到一份加班报酬:一包花生糖或芝麻糖,我记得价格为二毛钱。不过我觉得那时的这糖,真是好吃。我欢欢喜喜地拿回家,给爸爸妈妈和兄弟妹妹一起品尝,都很开心。在单位与师傅们同事们在一起忙碌,品尝另一番“忙年”的滋味,开心得很。刚去公园百货大楼工作时,我在搪胶柜(后调财务组负责营业款和票证管理),看着春节期间顾客盈门、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场景,十分喜悦。我忙着接待一位又一位顾客,苦点累点但总觉得心里甜甜的…这不也是欢欢喜喜过个年吗?

1976年3月1日当兵,在部队第一次“过年”,应该是1977年的春节了。
春节前那些天,我们几个参加团教导队三个月的集训,刚刚从安徽嘉山回到位于南京淳化的六连,感受到老连队的那种久违的亲切:千好万好,还是自己老连队好!
年三十那天上午,我们六连开始包饺子。炊事班将肉菜馅子与面粉准备好,让各班用大脸盆打回来,自己和面、擀饺皮、包饺子、下饺子。各班在大略指定的位置,自己挖灶、埋锅、生火、烧水、下饺子,忙得不亦乐乎。
我不会包饺子,就跟着蓬莱老兵学。他包得饺子褶子特别多,形状也十分好看。以至于多年之后,我包的饺子外型,依然还是那典型的山东“蓬莱饺”。
当兵前在家的多少年,我不喜欢吃饺子。家里人高高兴兴地包饺子,我宁愿只吃“干饭”“泡饭“,惹得父母与兄弟妹妹们不理解:这么好吃的饺子为啥不愿吃?说来也怪,自从在部队这次自己包饺子、下饺子和吃饺子后,我就从胃口到心里,都开始喜欢上饺子了!
哦,这边各班包饺子,炊事班的兄弟忙着杀猪,年夜饭能少了“红烧肉”?只见他们五六个人逮住一头“约克夏”大肥猪,按在地上,杀得此猪“嗷嗷”地乱叫,由“高亢”到歇斯底里、到奄奄一息。我们只顾包饺子,用耳朵听即可。心里说,这猪该杀,否则我们吃什么? 哪知这猪很坚强,没死透,又跳起来满地乱窜!哈哈,炊事班的几名“杀手”个个惊呆了,旋即杀气腾腾地逮住此猪,就地正法!为何这样?现在不是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吗:“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去搞”。人家食品站杀猪的高手,再大的猪,对准心窝,一刀毙命!而我们的炊事班的战友,新手,虽力气大,但不得要领呐。
六连战友亲眼目睹了这场刺激惊险又富有喜剧色彩的“战斗”,乐翻了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