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父亲
文/徐永良
如果把父亲比作一本书,那我的父亲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体字句的书,里面的插图则是黑白相间的,没有任何油彩的,一种粗犷而又轮郭分明的素描画,我却一生读着他。其中有似懂非懂的文字,也有偶懂的巧合,也有至今还没能弄懂的词句。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以种地为本。这点,在他沧桑的额纹里,就可以看出,岁月与泥土还有阳光掺杂的浑晕,深深地烙印在他肌肤深处。
父亲在六岁时,爷爷就去世了,是奶奶一手把他带养长大。奶奶一生就守着父亲一个人。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从小清贫的父亲,很小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这在我父亲的这本书里,只是一个序。我品读父亲只能在我记事以后的一些片段。
起初对父亲的理解是一个很吝啬的人,他每次上街下县从来都不坐车子。我们家到县城有五十里路程,每次他都是走着去走着回。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四,他要到县城去置办年货,带上我,我那年十二岁。腊月寒冬,天寒地冻,一大清早,我们走小路,有一条小河,没有桥。春夏天的话,河水就有点深,到了秋冬季,河水就不怎么深,只没过小腿,可以趟着水过去。但是那水冰寒刺骨,父亲脱了鞋袜背着我过去。到了县城,买了一大挑子年货回来。回来时我有点走不动了,就埋怨他为什么不坐车子,他说可以省一块钱车费。我说那怎么不到镇上去买呢,他说县城里要便宜点。这就是我的父亲,为了便宜点的几块钱,宁愿来回走一百里的路程,还挑着一大担东西。
父亲一直都是很勤快的人。那个年代生产队里是靠工分挣粮的。我们一家兄妹五个,还有奶奶,一大家子人就靠父母挣的工分,挣的一点粮食,远远不够我们吃的。父亲就起早贪黑,在生产队里上完工,抽点空隙,就这里挖点土墩,那里开点小荒,种上一些杂粮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后来被一些红了眼的人妒忌,说是搞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父亲挖的土墩被全部没收。眼睁睁的看着被没收的荒地,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在父亲拮据的生活里,他每天刷牙漱口从来不用牙膏,而是用盐水刷牙。穿的衣服从来都是灰土色或是黑色。在我的印象里,他永远都是一个样,没有其它变化。但是,他也有一套米灰色衣服,中山装式样。一直都是压在箱底,据说是他结婚时的衣服。母亲说就结婚时穿了一阵,后来再也没有穿过。那一年年底分红,我们家就分了两分钱,只能买一盒火柴的钱。家里没有钱给我们买衣服,父亲就把那套衣服拿出来给我穿,说是给我过年的新衣服。那一年我十五岁,穿的有点大,裤子是不能穿的了,父亲就把姐姐的棉袄套上那件衣服,叫我穿。虽然我不大情愿。父亲就劝慰我说:儿子穿了爹的衣,爹在后面笑嘻嘻。女儿穿了娘的衣,娘在后面泪淅淅。意思是说儿子大了,可以接替父亲了,父亲当然要高兴。女儿大了,就得要出嫁,所以母亲就会舍不得。听父亲这么说,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穿上了,而且也颇觉自信。
在那艰难的岁月,父亲一直是以勤劳检节的习惯生活着。在我们兄妹们眼里,父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老抠,在我们整个学生时代,我们从来没有买过书包,都是母亲用不穿的旧衣服手工改制成的。我们也从来没有用过文具盒,有时在赤脚医生那里要几个药盒子,就是我们的文具盒。我们也会当宝贝一样的用着。
后来政策改制,农民种地可以是自己的了。父亲就越加勤劳了,越做越感觉有奔头。那些年我们种棉花,一般人家棉花收入两三千斤,我家总比别家多一些。当时棉花要送到公社扎花厂去卖,别家都是几家合伙叫一部手扶拖拉机拉,父亲第一次狠狠心,把家里猪卖了,买了一部大板车,这样就不需要花冤枉的车费了。而且家里拉稻谷,拉红薯,拉猪牛粪也方便,可以有很多好处。在别人眼里认为父亲古板,不合群,然而父亲却不以为然。
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兄妹都各自为家,父亲也渐渐地老了。我们都叫他不要劳作,可父亲还是改不了他的习惯。就算没有什么农事,他都是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到田头菜地上去转上一圈才安心。虽然我们都给他一些赡养费,他还是要到处种上一些杂粮之类的。每次我们回家去探望他,他都要叫我们带上一些芝麻、花生、黄豆什么的,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好像我们啃老一样,给他钱,他又不要,他说吃不完,还卖了一些,不缺钱用。我知道父亲还是很节省花钱的,到哪里去还是舍不得打车,宁愿自己走。
前年八十大寿,我们做儿女的都回去给他祝寿。那天天还没有亮,他就到镇上去买一些菜回来。他是腊月初三生日,大冷的天,他把菜买回来了我们还在睡觉,叫我们做儿女的情何以堪。我知道父亲身体很好,虽然八十岁,身子骨还硬朗的很,背不驼腰不弯。但我却很难理解,他一生节俭清贫,勤苦劳作,岁月的风霜侵蚀了他的容颜,却没能摧垮他的铁骨。这是否是与他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八十多岁了,牙齿还没有坏一颗,耳不聋眼不花,走路的姿态还是健步,有时还略带风声。
他还经常教育我们,做事要勤快一点,做人要检节一点,教育孩子不能过份溺爱,够他们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也许父亲就是这样一种古癖的人吧,没有读过书,他的过份的勤劳与过份的节俭,我可以理解,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实在是不敢苟同,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有着不一样的快乐,但那时候的我们对物质的匮乏是怎样的一种渴望。
在他的氛围里成长的我,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是现在的孩子是无法遵循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认同,只能是我深读他过后的一种同情与感慨。他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壮举,但是他的那种勤劳节俭的精神,还是能或多或少的鞭策着我,使我对生活充满向往与执着。
作者简介:
徐永良,男,1966年出生,初中毕业,喜欢文字,喜欢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过文字。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