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年味
作者/欲鸣
临近年根,没两天就年三十了。按说应该是虎跃雄关踪影去,人间玉兔也该开一朵报春花了!
让这疫情闹的,凭窗远眺,对面的市场没有了往年熙熙攘攘的人流,大包小裹拎着抱着的年货。没有了雪地上的一片年画、红灯笼,一个连一个的鞭炮床子,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时不时腾起的烟花。
专家说了,春节期间外人不能见没羊的老人。儿女们送点年货,放到指定地点我们去取,都赶上过去地下工作者接头了。
兔年就这么稍然而至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去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是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神吃海喝为题的民俗大节。

但当下很多人却纠结:鞭炮也不放了,门也不串了,吃啥不香了,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劲了,一片“年味失落”的感叹。
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老年人过去过年的经历 ,所以他们聚聚餐、去影城看看新片《满江红》、《交换人生》也乐而不疲。
稍微上了一把年纪的人不免心生向往:以前的春节有意思 。
有意思从哪来的呢?这还真得感谢那个袁世凯,民国他定的正月初一春节,放假。老舍在《北京春节》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把每一天做什么事都数落了一遍。丰子恺的《过年》、梁实秋的《北平年景》,还有陈忠实的《灞河过年的声音》。 小时候读过的这些名篇宏著给我们内心强烈冲击,无限的遐想。

这就是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旧时代生活的必需。
而如今人们感觉“年味淡了 ”,深层次的推论,除了疫情,无怪是这么个原因。
就是我们对节日的期待值在减少,那个时代物质贫瘠,过年是我们平时难以实现愿望的一种满足,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现在年味儿的失落,是一种时代的走势。我们的生活变好了 ,我们所希望渴望得到的不必等到春节实现,对过年的期待值就变低了。
以前过年才舍得穿新衣,年夜饭才舍得放开吃。现在衣服满柜、鱼肉满冰箱,年夜饭我们都能看到朋友圈晒的七个碟子八个碗。以前的小孩放个鞭炮,买个玩具兴奋一整天。现在小孩儿玩具滿书橱,游戏场好玩的游戏应有尽有…。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持续向我们生活渗透,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新的节俗文化逐渐形成。新兴的节日形式冲击着传统的过节形式。那些祭灶 、守岁、吃饺子、放花灯或简化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春晚、抖音分钱、抢红包、微信拜年…。
春节的旧仪式没有接续,新的过年形式逐渐形成,春节自然也就成365天中普通的一天。
其实“年味的失落”是转型中的乡土中国所带来的阵痛,是一种必然。我们不能被时代前进的脚步所抛弃,我们要改变原子化的生存现状,融入时代的新风尚,新的年味也就有了。
癸卯年
春节前

欲鸣,本名康玉明,长春人,节目主持人,喜欢写作,在报刊杂志发表50多篇作品。
陈丽娟,吉林长春人,退休职工,热爱朗诵,唱歌,喜欢用声音传递温暖,愿用情增进友谊,传播正能量,用声音赞美生活的美好。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三到五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1000~15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主编: 张馨予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临江独立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蓝克 心灵活水
运营管理: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