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
文图/琴棋书画
春节将至,人们又开始写“春联”、贴“春联”了。
说起“春联”自然要先了解一下“对联”。什么叫对联?对联是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文学形式。对联有好几种名称,一般俗称“对子”,又叫“联句”、“联语”;贴在柱子上又叫“楹联”,对联的各种名称,都少不了一个“对”字或一个“联”字,因为它的句子是对仗的,它的上下联意思是相联的。所以它最常用的名称是“对联”。
对联,究竟起于何时?人们说法不一,最早我国诗歌中就有对偶句。对偶句可源溯至先秦古籍中,如《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传南朝时的宋朝有一位著名文士叫刘孝绰的,罢官后,闭门不出。为了谢客,他写了两句诗贴在门上,“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虽然是诗,却对仗工整,又贴在门上,这可以说是“对联”的萌芽了。
对联的起源说法,虽说有几种,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起源于五代的蜀主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说:“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在孟昶之前,每逢过春节,人们都是沿旧习,在门上贴桃符,为的是驱邪,所以,孟昶的这副春联,就被人们看作是“对联”之始了。从此以后,对联被逐渐流传推广起来,直至北宋。
对联由“春联”开始,继而出现了“寿联”、“挽联”、楹联、“名胜联”,等等。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等,是过年时所贴的喜庆元素中的一个种类,它是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抒发美好愿望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形式。
大家都知道,“春联”分上联下联和横批,只有将上联和下联合起来,加上横批,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春联。任何一幅对联,它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是必须相等的,如果上联和下联字数不相等,那就不成其为对联。但并不等于说,上下联字数相等就是对联。对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上联和下联对仗。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一是,按照声调平仄分上下联,一般认为,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当然,也有最后两个字是同声的,但必竟是少数,另当别论。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是上联,果,是下联。三是,按事情大小分,大在后,小在前。
那么怎样贴“春联”才是正确的呢?这才是今天要说的主要话题。贴春联时,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这要看横批的书写顺序而定,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下联居左。反之,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顺序书写的,上联则要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 比如:横批是“辞旧迎新”从左至右,那么上联“虎啸生威辞旧岁”就应该贴在左边,下联“嫦娥下界贺新年”贴在右边。(当然,如果只是对子,或楹联,没有横批,则一般形式为,面对“联句”方向,右为上联,左为下联。这是因为古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缘故。古代也有东为正西为次的说法)。
走在马路上,时常能看到马路两侧、大街小巷,许多店铺的门面两旁,都写有各种款式的对联,有的贴在门框上,有的还鑲嵌在墙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对联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大都写的不错,也较为工整,但也有许多联都是把位置贴颠倒了,真是大煞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你写的内容再好,格式再工整,也是枉然,哈哈一乐,无需再看,因为你连反正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可看的?。就像赵本山念稿一样,拿倒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包括一些后来修建的楼堂馆所、门楼牌坊、亭台楼阁上的题联等,都有类似。
为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写“春联”,还要学会贴“春联”,让“春联”这种传统的文字形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雨春,笔名:琴棋书画,原籍河北深州人,现居邢台市。酷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作品曾在《华夏文学》《牛城晚报》多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