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杜甫草堂
文/龚飞
到成都的第二天,朋友就陪我游览了杜甫草堂。当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我们来到草堂的南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据说,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就对此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讳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讳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草堂南门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撰写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

进入诗史堂,便看见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元帅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出了草堂,我们进入了浣花溪公园388米长的诗歌大道,这里庄严肃穆,让人禁不住屏住呼吸。诗歌大道仅仅是诗歌文化中心的入口,也是展示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长廊,沿着诗歌大道一路走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千古流传的美文佳句,在脚下的大理石上镌刻着。
300多著名诗人的形象、朝代、生卒年,让我们体验着中国古文化的厚重。诗歌大道左右两边的松柏树丛里,由雕塑家叶毓山“操刀”的25位历代著名诗人的雕像栩栩如生,吸引着我们。屈原、李白、杜甫三位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更像一块丰碑,远远地矗立在大道的尽头。这些雕像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彰显着中国古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浣花溪公园的河畔和山上,还设有诗歌典故园,包括“关雎恋情”“屈原涉江”“饮中八仙”等8组雕塑展示中国历史上的诗歌典故、诗歌史上重要的历史片段。 诗歌大道的旁边,有一条新诗小径。长约200米的小径上,或立诗碑,或铺诗砖,展示着现代当代诗人的诗作,分为生命诗篇、爱情诗篇、故乡诗篇等几个板块,镌刻着闻一多、艾青、冰心、徐志摩、舒婷、海子等近现代诗人的诗歌。一路读来,让人感到诗歌其实离我们很近,诗情诗意原本就围绕在我们身边。小径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诗歌广场,其周围是“游人诗墙”,让游人可以随手涂鸦。游人可以按规定的程序将自己的诗歌佳作永留诗墙上;或以水作墨,以黄沙石铺就的广场地面作纸,反复书写诗歌。越过“游人诗墙”,便是枣红色大理石诗歌碑林,上面镌刻有孙中山的诗《挽刘道一》,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等古今名人的杰作。

游罢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园,我脑子里却浮想联翩,杜甫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用,正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君不见从古至今,好官、坏官,清官、贪官,能官、庸官等等有千千万万,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被历史所铭记。而在当今中国,又有多少人不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和它们的作者杜甫杜子美呢?甚至连三岁小孩都会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3年1月16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龙马潭区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