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阅读梁衡散文
文/马济元
与笔友聊天,我说:“最近几年,我喜欢阅读梁衡散文。”我还把梁衡先生自选的散文集《觅渡》借给了笔友。果不其然,笔友回家不久便发来信息:“开卷有益,《觅渡》很给力!感谢推荐。”笔友也喜欢阅读《觅渡》,喜欢阅读梁衡散文,那说明我的读书选择是正确的。所以,我得说道说道我为什么喜欢阅读梁衡散文。
我喜欢阅读梁衡散文,头一个原因是梁衡散文重气。
我是在《中国剪报》上读到《把栏杆拍遍》的,这是我初次阅读梁衡散文。为《把栏杆拍遍》的磅礴大气所震撼,我喜欢上了《把栏杆拍遍》,喜欢上了梁衡散文。梁先生写道:“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呀,读着《把栏杆拍遍》,我也被词人被作家爱国热情、浩然正义激动得热血沸腾、泪如泉涌。梁衡散文无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均以其大题材,大气魄以及思考的幽远,开拓的深邃而震撼人心,因而广受散文界瞩目。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感叹:“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高明勇先生的《梁衡散文五解》说梁衡先生:“善于用如刀之笔,剖析了这一个个孤独英雄的灵魂……以此来凸现英雄、伟人人格中的悲壮之美。”感动于梁衡先生写人物散文的爱国热忱,英雄悲壮,磅礴大气,于是我借阅、收藏梁衡散文(《中国剪报》上转载的),此后又阅读了《把栏杆拍遍》和《觅渡》等梁衡散文集,我记住了梁衡先生,喜欢上了梁衡散文。
梁衡先生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他的散文气势如虹,个性色彩浓重,以如刀之笔剖析其笔下人物的灵魂,凸现作品里英雄的人物之美,人格之美,人性之美。梁衡先生说:“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如是,梁衡散文以其神飞八荒、思接千载的独特功力,震撼读者心灵的大气,深受读者钟爱。只要你捧起梁衡先生的散文,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来。诚如梁先生所言:“红色经典的作品应该体现软实力,使读者爱看,不胫而走,风行天下。”而笔者喜欢梁先生,阅读梁衡散文,掐指数来已逾20多年了。
我喜欢阅读梁衡散文,第二个理由是梁衡散文重意。
梁先生说:“《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觅渡、觅渡、渡何处》设置了“三个如果”:“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么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梁先生条分缕析,结出了瞿秋白所以被人民,被历史长久怀念、研究的缘由。“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几十年来,描写、纪念、评价瞿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的‘秋白不朽’”掷地有声,超越党派之争直指人性灵魂。”再如梁先生剖析周总理六个无(死不留名、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死不留言)六个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民的好总理的高风亮节,百分百地达到了“周恩来会伴我们到永远”,“与日月同辉”这样一个写作目的。
写作得重意,这个意注重“意在笔先”——写作目的要确立在动笔之前。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伟人如山》等多篇散文,细究文题题意,读者可以粗知作家行文的要旨。动笔先得深思熟虑,梁先生的散文就是典范。
写文章也得在行文中不断深化主题。梁先生笔下的名山大川、自然景观常被赋予灵性。他在《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么写:“随物赋形,这水一时被众山穿插成千岛之湖,一时又被幻成漓江秋色,忽而又错落成武夷九曲,当然都是微型美景。钻过了那云中之桥,山高谷深,就渐有恢宏之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真是撒豆成兵,指木成阵,怎么打怎么顺了。”由此佳作主题凸显,读之哪能不令人爱不释手?
我喜欢阅读梁衡散文,第三个理由是梁衡散文重炼辞。
梁衡先生散文磅礴大气,意境深远,作家有座右铭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梁衡散文极其重视语言文字的锤炼,笔者举几个例子。状物的形神毕肖:“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写人的栩栩如生:“他给儿子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以下是两句如刀的剖析:“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我们刚刚站立不久的国家,我们正如日中天的党,突然遭此拦腰一击,其伤何重,元气何存啊!”写景的如诗如画:“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崖、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映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就是一道飞来的利剑。”梁衡散文语言的魅力,当然不是笔者的运用几个例句所能囊括的。有大师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梁先生文笔出彩,语言隽永,风格独特,概因梁先生十分重视炼辞!季老称赞梁先生说:“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它的‘经营派’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梁衡是一个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的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之外,尚无第二人。”成功,哪能轻易撮取!梁衡先生曾这么毫无保留地讲述他的创作秘笈:“我在一家农户的灶台上看到一本被撕掉几页的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我不但仔细研读了它,还作了详细的笔记。这本书对我以后的散文创作和新闻研究作用很大,打个比方,就像长江、黄河同发源于一个巴颜喀拉山一样,我关于文学和新闻的一些思想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源头。” 原来读者如此拥趸,就是因为作家行文的含辛茹苦、千锤百炼!
笔者写此拙文,缘于梁衡先生一句话:“我认为散文应先重气、重意,次再锤炼文字。结构只要自然就好。”梁先生还说过;“在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我一直这样追求着,实验着。现在怀着忐忑不安之情编出第一本自选集,就教于读者。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梁先生著述如此谦逊精进,是故笔者愈发钦佩梁先生,愈发喜欢阅读梁衡散文,愈发要用心地阅读好梁衡散文。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